2006年考試新觀念指導註冊建築師:第三種態度

 建築師面對市場經濟,可能持有以下的三種態度之一:
第一種:無條件參與到生產與消費的機制中去。
第二種:批判並(儘可能)拒絕參與。
第三種:批判地參與,界於一、二兩種態度之間。

第一種態度不質疑自由市場,經常誇張包括建築學在內的學術與市場對立的可能性,懷疑、否定研究,最終懷疑、否定建築學的意義,否定建築。

第二種態度的持有者很可能具有中國傳統文人精神和/或經典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也有誇張學術與市場對立的可能性的傾向,但選擇學術、選擇研究,進而還可能選擇形而上的非物質的建築。在現實中,拒絕參與常轉化為有限參與,強調所參與工程的少/小、緩慢、選擇(業主、項目等)。

第三種態度不否定自由市場,認為學術與市場沒有必然的矛盾,因此建築師可能也必須在實踐中堅持建築學的思維方式,堅持研究。這也正是非常建築的態度。

(最近注意到建築師伯納德•屈米(bernard tschumi)曾有過非常相近但更為清晰的論述以及類似的立場。在此向他致敬。)

態度=立場

明確立場

立場主要分為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四個互相關聯的方面:

政治的立場:
建立社會民主意識。
民主意識:獨立思考,互相尊重。
社會/公共意識:個人作為社會這個集體中的一員;通過改善社會以改善個人境遇。認為強調競爭的負面作用是促成階層的分化、社會的不穩定、以及生活環境質量的下降。

經濟的立場:
認識市場經濟:
積極的一面:經濟發展創造了建築實踐的機會;市場經濟引發的社會及文化變遷,又進一步創造了參與定義當代中國建築乃至當代中國文化的機會。
消極的一面:市場經濟的危險是任何事物都可能被轉化為商品。建築學以及建築師工作的意義被消費、被消解。

社會的立場:
關注社會及其存在的問題。社會問題具有綜合性:公共空間、公共(低收入)住宅等問題具有政治性,歷史保護的問題具有文化性,等等。
城市是一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高密度綜合體。

文化的立場:
認為當代的世界具有複雜性、矛盾性、模糊性、開放性、多元性;認同後現代主義哲學的認識論。中國文化處在轉型時期,當代文化,特別是都市文化,正在形成的過程中,尤其不確定甚至混亂,從而為主動性工作創造了空間。同時目前工作具有實驗性也是必然的。

在建立了以上立場的基礎上,可以認為:
社會實踐是商業的,但並不意味著建築師對商業主義的盲目認同。對建築學價值觀的堅持,實際上也構成對資本主義的批判。
社會實踐的實質是通過建築設計服務社會,但並不意味設計能解決建築以外的社會問題。
實踐的組織形式,規模,以及內容都不是決定性因素:
形式:可能是大公司式的或工作室式的或其他形式。
規模:既不從利益出發追求大,也不以藝術為目的選擇小。
內容:可能包括建築設計、規劃、室內設計、展覽/裝置設計等等。
批判地參與並不意味著與業主的利益矛盾;可能的話,與業主共同關注立場性問題。建築業主總是屬於某一個人群,但建築最終是為了全社會的。
制訂策略

策略=方向

策略是在特定立場上建築師對進入一個工作時,在方向、方式上的決策。
方向和方式都是具體的。
建築面臨的問題很繁雜。但建築師的社會意識可能促使他/她特別關注公共空間,將主要能量投入公共空間的創造,其他問題退到相對次要地位。這是立場直接影響方向的例子。
在更基本的層面上,一個項目不是全方位地平均地展開研究/設計,而是有必要建立起一個主攻焦點。如有些大規模低造價辦公空間,結構的突破難度很高,但在功能的組織上尚有發展餘地,因此決定從使用而不是從建造入手。這便是方向上的選擇。又如,以多種可能性選單或單一答案啟動設計,是方式上的選擇。有策略的工作是主動的工作。
方向和方式可能是階段性的。就中國傳統的問題而言,我們先後選擇了空間、建造和形式作為不同時期的工作重點。因為前人在繼承傳統形式/形象方面做了大量、成熟的工作;為了避免低效的重複,我們在實踐初期決定從自己考慮更多、更熟悉的空間的角度出發探索傳統。但過程不是簡單線性的遞進,研究積累、疊加,思考形式並不意味著放棄建造或空間。

所謂概念思維方法實質上是限定問題的方式,即對某一事物是否可以轉換視角去理解?從而加深對其的認識或發掘其更根本的性質。因此是分析梳理問題的工具。在非常建築以往的工作中,將建築作為人造地形看待是概念思維的產物。將單體建築設計作為城市問題處理,是社會性的同時也是概念性的決策。概念思維並不限於策略制訂階段,而是貫穿了整個工作過程。

立場/策略的意義:
明確建築立場是試圖回答為什麼做建築的問題。制訂策略是試圖巨觀地回答如何做建築的問題。
制訂策略=建立評價標準體系。在如何的問題上不依賴審美趣味作判斷。
建築師容易過分強調建築審美趣味的重要性,尤其與業主或大眾的趣味產生衝突時。由於趣味比較感性,使建築師與業主或大眾的交流又產生困難,導致建築師往往被動地妥協或簡單地堅持。
立場/策略把建築的溝通放在討論問題或思想的基礎上。幫助建築師超越 趣味+控制 的工作模式。
立場的根本性,策略的不定性,也使建築超越風格。

進行設計/研究

設計是在立場/策略的基礎上做具體的建築決定的過程,即試圖微觀地回答如何做建築的問題。

設計的定義一:
設計是實現立場、執行策略的手段。

進而,
設計的定義二:
設計=資源組織
由於上述立場本質上肯定了建築實踐的社會性,設計因此不但不可能迴避社會實踐的複雜環境,而應將此環境中的種種因素充分調動起來。
資源永遠是有限的。然而,不同的組織方法產生不同的效益。
資源組織的態度將局限性認為是資源的一部分。局限可能包括業主、規劃要求、基地、使用、造價、規範、進度等。設計的挑戰是如何將消極條件轉化為積極條件。

要組織資源,就必須對資源分布的狀況有準確了解,因此需要研究。
研究與設計的關係不是線性的,可能同時進行,並互為工具。也就是說,研究是連續的,如同概念思維,也貫穿設計的每個階段。

研究的典型對象:
微觀的:材料/建造/結構/圍護/空間/使用/形式/基地等, 即研究認識建築自身。
巨觀的:傳統/城市/可持續性發展/生態,即研究認識建築與社會的關係。

研究改變設計的意義:
研究 相對於 創作
發現 相對於 表現

創作與表現都暗示建築的想法是建築師頭腦中固有的,與設計作為資源組織的工作狀態下建築師尋找答案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方向。設計作為資源組織是立場指導下做出的選擇,而不是設計定義惟一的可能。然而,在兩個方向之間跳躍或搖擺只能消解方向。同時,我也不認為大多數建築師,包括我自己,頭腦中存在著既定的答案。

資源組織不否定建築工作的創造性。事實上,深入的研究輔之以概念性分析是產生特定的解決問題方式的途徑。既然是特定的,就很可能是非常規的。

非常建築的社會實踐是以中國為基地的,與中國的市場經濟的發展同步,希望通過上述認識建立起的是當代中國建築實踐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