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外匯管理法律制度(1)

 第十章 外匯管理法律制度(1) 一、外匯及外匯管理

(一)外匯及外匯管理的概念

重點掌握外匯的概念:外匯,是指可以用作國際清償的支付手段和資產。主要包括:(1)外國貨幣,包括外國紙幣、鑄幣等;(2)外幣有價證券,包括外國政府債券、公司債券、股票、息票等;(3)外幣支付憑證,包括票據、銀行存款憑證、郵政儲蓄憑證等;(4)特別提款權、歐洲貨幣單位以及其他外匯資產;(5)其他外匯資產,如黃金、旅行支票等。

(二)外匯管理概述

(1)外匯管理的概念。

外匯管理又稱外匯管制,是指一個國家為保持本國的國際收支平衡,對外匯的買賣、借貸、轉讓、收支、國際清償、外匯匯率和外匯市場實行一定的限制措施的管理制度。其目的在於保持本國的國際收支平衡,限制資本外流,防止外匯投機,促進本國的經濟發展。

1993年底,經國務院決定,從1994年1月1日開始,對經常性項目外匯實行銀行結售匯制,取消外匯留成,實行銀行售匯制,允許人民幣在經常項目下有條件可兌換,建立銀行間外匯市場,改進外匯形成機制,保持合理及相對穩定的人民幣匯率等新的外匯管理制度。1996年1月29日,新的《外匯管理條則》明確規定,國家對經常性國際支付和轉移不予限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禁止外幣流通,並不得以外幣計價結算,對我國的外匯管理作了全面的規定。

(二)國際收支統計申報制度。

我國《外匯管理條例》第6條規定:“國家實行國際收支統計申報制度。凡有國際收支活動的單位和個人,必須進行國際收支申報。”

國際收支是指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在某一規定時期內發生的全部對外收人和支出的總和。

根據《國際收支統計申報辦法》及其“實施細則”的規定,凡是中國居民與非中國居民之間發生的一切經濟交易,都應當向國家外匯管理機關進行申報。

根據有關規定,凡是中國居民與非中國居民之間發生的一切經濟交易,都應當向國家外匯管理機關進行申報。這裡講的中國居民是指:(1)在中國境內居留1年以上的自然人,但外國及我國香港、澳門、台灣地區在我國境內的留學生、就醫人員、外國駐華使館外籍工作人員及其家屬除外;(2)中國短期出國人員(在境外居留時間不滿1年)、在境外留學人員、就醫人員及中國駐外使館工作人員及家屬;(3)在中國境內依法成立的企業法人和事業法人(含外商投資企業及外資金融機構)及境外法人的駐華機構(不含國際組織駐華機構、外國駐華使領館);(4)中國國家機關(包括中國駐外使領館)、團體、部隊。

考生要掌握中國居民的4點含義。

國際收支統計申報實行交易主體申報的原則,採取間接申報與直接申報、逐筆申報與定期申報相結合的辦法。

考生要了解申國居民的申報方法。

(三)我國《外匯管理條例》的適用範圍根據我國《外匯管理條例》的規定,境內機構、個人、駐華機構、來華人員的外匯收支或者經營活動,都屬《外匯管理條例》的調整範圍。但保稅區、邊境貿易和邊民互市的外匯管理由國家外匯管理局根據《外匯管理條例》的原則另行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