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會考試機會成本大談

  cpa考生,沒有不知道機會成本的含義的。在財務管理中,所謂機會成本,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成本”,它不是一種支出或費用,而是失去的收益。這種收益不是實際發生的,而是潛在的。比如,在投資方案的選擇中,如果我們選擇了一項投資方案,則必須放棄投資於其他途徑的機會。其他投資機會可能取得的收益是實行本方案的一種代價,被稱為這項投資方案的機會成本。對於cpa的考生而言,放棄目前的工作,或放棄學習英語、考研等其他機會,放棄舒適的生活,甚至小到放棄聽音樂會、看本來酷愛的世界盃等,都是考cpa的機會成本。雖然,有些內容是無法用金錢衡量和計算的,對於習慣於用數字說明問題的會計人員,尤其如此。考cpa的機會成本很大,尤其是與現實經濟生活中選擇其他投資項目不同的是,考cpa的付出不一定有收穫。按照財務管理的風險理論,考cpa的風險機率很大。在經濟生活中,高風險的項目高收益,但是考cpa卻是高風險,不一定有高收益。

在中國,聯考是一件牽動全國的一件大事。聯考的學生用“黑色的七月”、“殘酷”等詞來形容聯考。但是與cpa考試相比,無數經歷過聯考並已經在高等院校就讀或畢業的cpa考生普遍認為,與cpa考試相比,聯考很簡單,根本不能和cpa相提並論!如果說兩個考試有共同點,只不過讓考生再次回憶起過去已經獲勝的戰鬥而已。年輕的學子普遍反映“經歷過cpa考試後,感到聯考的那個階段真是幸福。那時能夠集中精力學習,一切以我的聯考為中心,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而現在參加cpa考試,在工作和家務之餘學習,顧此失彼,從來沒有一天能夠心無旁騖地專心學習。”且不說cpa考試的難度和通過率遠低於聯考,而且聯考學生是在家長和老師的庇護下,專心複習,而cpa考生卻是在經濟、家庭、工作“三座大山”的壓迫下去應考的。一切資料要靠自己找,學習時間要靠自己擠,還要誠惶誠恐地看領導的臉色,生怕考試還沒有通過,而飯碗已被砸。有一位考生,為了參加cpa考試,寒、暑假從來沒有帶孩子度過假。那年夏天,她拒絕了孩子暑假去海濱度假的要求,堅持不休假,計畫把年休假用於考試前複習。可是,考試臨近時,領導不批准她休年假。她從單位直接去考場考試,臨走前,同事通知她下午要開會。她說不行,要去考試。好心的同事提醒她:“還考試?別考完試,回來就下崗了。”她無奈地回答:“正因為隨時要下崗,所以更不能放棄考試。”有一位在縣城城建系統工作的考生,在考前一個月,被領導派到駐外地辦事處蹲點。平時的一切努力,頃刻化為烏有,消失殆盡。如果說,聯考是當時必須走的路,而今天參加cpa考試卻是他們在人生道路上自己選擇的更加艱難的第二次搏擊。

不見了春天的陽光,沒有女友的依偎,為了通過cpa,生活是如此的單調和枯燥。在一位年輕的考生眼裡,認為注會考試簡直是在受刑。他說:我知道許多人為考cpa甚至不上班,孩子也不管,家也不要了。還有許多人考前學得直吐,累垮了身體。同事曾開玩笑說,你們發注會證的時候應該再加上個六級傷殘證。可見我們付出甚多。尤其是大齡考生,失去的東西太多了,機會成本太高,付出與得到不成正比。可是他一邊抱怨著,另一邊卻義無反顧投入考試大軍中。春節剛過,他就手捧書本,孜孜不倦。他把舊教材中財務管理的全部公式和經濟法中的數據全部整理出來。5月初拿到新教材,他就參加輔導班,參加面授。他通讀教材5遍以上,做北京注協編的《輕鬆過關》三份練習題,聽閆華紅老師講的vcd兩遍,提問不計其數。考前兩月,每天看書做題14小時。即使如此,考試完畢,對於結果仍然沒有把握。


參加cpa考試,不僅僅是對學識的考驗,也是對意志的磨鍊。很多在考試場上曾經百戰百勝者,在cpa的考試中屢戰屢敗,屢敗屢戰。有位考生,從國小開始,依靠“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在讀書上”的奮鬥精神,歷次考試都名列前茅,而且在1989年聯考時位列某市理科第一名。但是,這種“勤能補拙”的方法在註冊會計師考試中卻未能奏效。。雖然他度過了無數個不眠之夜,但是考運並不佳,沒能摘到勝利果實。有一位在校生,大三時報了五門,連學校的課都不去上了,整天備戰cpa,每天學習10小時達以上。這位在同學印象中堪稱聰明的考生,考試的結果卻不理想:報了五門,學了四門,實考三門,感覺能過兩門,實際只過一門。無數在考研中輕鬆過關者,也在cpa考試中潰不成軍,望cpa考試而興嘆:難、難、難
在考cpa的漫漫之路上,最為悲壯的要數一些多年未能過一門的考生,所謂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這些考生始終在cpa及格線的門檻前徘徊。有一位考生的經歷令人扼腕:他從1999年第一次參加考試,到現在一門未過。1999年,他報了5門,考試結果有4門都是幾分之差。後來聽說會計最難考,於是2000年就集中考會計一科,結果成績仍然是58分。為了給年幼的兒子樹立一個榜樣,也為了心中的理想,他打起精神,參加了2001年的會計考試,結果成績卻只有59分。一分之差,天壤之別。他默默地擦乾眼淚,又上路了。2002年5月,他參加了會計中級考試,以優異的成績過了關,尤其是會計得了95分,是他所在城市的第一名。因為上班很辛苦,下班以後還要照管兒子,所以他想集中精力把最有把握的一門會計先攻克下來,以後再考其他課。有了多年的會計學習基礎,合上書能把書上的內容講出來,看目錄也能把相關的分錄說出來,他以為穩操勝券,穩能過會計這一關。可是,考完會計,他就覺得大事不妙,失敗的感覺一直縈繞在他的腦海。綜合題第一題沒做,第二題沒有時間做完。他捫心自問:“我該如何辦?我這樣繼續下去可能最終會以失敗告終的,但我心不甘呀。不,我不會放棄的,至少現在不會。我還要努力拚5年,考到35歲,若依然沒有結果,我認輸。”

即使那些一次成功通過五門的佼佼者,在他們的某一段生命的歷程中,也只有cpa,只不過這個歷程遠比他人短。曾經有這樣一個統計數字,即cpa考試影響每一個考生的生活平均達三年之久!生命里只有cpa的日子,不再有快樂、輕鬆、甚至健康,沒有與家人團聚的好時光,沒有享受生活的好日子。有些考生家裡幾年不開電視,從不叫親戚朋友來家玩。甚至有考生買了秒表,做題看書都分秒必爭,掐表做練習。每天下班後,拖著疲憊的身體伏案挑燈夜戰,哪個cpa考生不是在忍受著痛苦的煎熬,又何嘗不是在追逐著自己的夢想。在考cpa過程里,在明知考cpa的付出不一定有收穫,但卻一次次充滿激情地去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