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審計證據與審計工作底稿

1、審計證據的種類:按照外形特徵劃分:實物證據、書面證據、口頭證據和環境證據。

(1)實物證據通常是證明實物資產是否存在的非常有說服力的證據,但實物資產的存在並不能完全能證實被審計單位對其擁有所有權。而且對某些實物資產的清點,雖然可以確定其實物數量,但其質量好壞將影響到資產的價值,有時難以通過實物清點來加以判斷。因此,對於取得實物證據的賬面資產,還應就其所有權歸屬及其價值情況進行確認。

(2)書面證據包括與審計有關的各種原始憑證、會計記錄、記賬憑證、會計賬簿和各種明細表、各種會議記錄和檔案、各種契約、通知書、報告書及函件等。書面證據是審計證據的主要組成部分,可稱之為基本證據。書面證據按其來源分為外部證據和內部證據兩類。

(3)口頭證據是被審計單位職員或其他有關人員對審計人員的提問做口頭答覆所形成的一類證據。這類證據可靠性較差,證明力較小,本身並不足以證明事情的真象,其主要作用是發掘一些重要的線索,從而有利於對某些需審核的情況做進一步的調查,以蒐集到更為可靠的證據。

(4)環境證據也稱狀況證據,是指對被審計單位產生影響的各種環境事實。具體而言,它又包括以下幾種:

#1.有關內部控制情況。內部控制制度越健全、越嚴密,所需的其他各類審計證據的數量就越少;否則,審計人員就必須獲取較大數量的其他審計證據。

#2.被審計單位管理人員的素質。

#3.各種管理條件和管理水平。

2、書面證據按照起來源劃分為:外部證據和內部證據。外部證據是由被審計單位以外的組織機構或人士編制的書面證據,它一般具有較強的說明力。註冊會計師為證明某個事項而自己動手編制的各種計算表、分析表等也屬於外部證據。

#1、審計證據的充分性

審計證據的充分性是指審計證據的數量能足以支持審計人員的審計意見,是審計人員為形成審計意見所需審計證據的最低數量要求。

客觀公正的審計意見必須建立在足夠數量的審計證據的基礎之上,但這並不是說,審計證據的數量越多越好,為了使審計人員進行有效率、有效益的審計,審計人員通常把需要足夠數量審計證據的範圍降低到最低限度。因此,每一審計項目對審計證據的需要量以及取得這些證據的途徑和方法,應當根據該項目的具體情況來定。只有審計人員通過不同的渠道和方法取得其認為足夠的審計證據時,才能據以發表審計意見。

#2、審計證據的適當性

1.審計證據的相關性。它是指審計證據應當與審計目標相關。審計人員只能利用與審計目標相關聯的審計證據來證明和否定被審計單位所報導的事項。

(1)審計人員通過符合性測試獲取審計證據時,應當考慮的相關事項包括以下幾點:a、內部控制制度是否存在。b、內部控制制度是否有效。c、內部控制制度在所審計期間是否一貫得到遵守。

(2)審計人員通過實質性測試獲取審計證據時,應考慮的相關事項主要包括以下幾點:a、資產或負債在某一特定時日是否存在。b、資產或負債在某一特定時日是否歸屬為被審計單位。c、經濟業務的發生是否與被審計單位有關。d、是否有未入賬的資產、負債或其他交易事項。e、會計記錄金額是否恰當。f、資產或負債的計價是否恰當。g、收入與費用的配比是否恰當。h、會計報表項目的分類反映是否適當,並前後一致。

2.審計證據的可靠性。是指審計證據能如實反映客觀事實。審計證據的可靠程度通常可參照下述標準判斷:

(1)書面證據比口頭證據可靠;

(2)外部證據比內部證據可靠;

(3)審計人員自行獲得的證據比由被審計單位提供的證據可靠;

(4)內部控制較好時的內部證據比內部控制較差時的內部證據可靠;

(5)不同來源或不同性質的審計證據相互印證時,審計證據更為可靠。

(6)越及時的證據越可靠;客觀證據比主觀證據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