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產事故案例分析》課堂筆記-第一講(1)

 檢驗應考人員對生產領域中危害因素類別和辨識方法的掌握程度;

二、重點、難點:
 
熟悉安全生產中主要危害因素的類別;

三、內容講解: 1. 1  危險、危害因素的概念及分類

危害是指可能造成人員傷害、職業病、財產損失、作業環境破壞的根源或狀態。危險是指特定危險事件發生的可能性與後果的結合。總的說來,危險、危害因素是指能對人造成傷亡或影響人的身體健康甚至導致疾病,對物造成突發性損壞或慢性損壞的因素。

為了區別客體對人體不利作用的特點和效果,通常將其分為危險因素(強調突發性和瞬間作用)和危害因素(強調在一定時間範圍內的積累作用)。有時對兩者不加以區分,統稱危險、危害因素。客觀存在的危險、危害物質或能量超過臨界值的設備、設施和場所,都可能成為危險、危害因素。

一、生產活動中主要危險、危害因素的類別

危險、危害因素儘管表現形式不同,但從本質上講,之所以能造成危險、危害後果(發生傷亡事故、損害人身健康和造成物的損壞等),均可歸結為存在能量、有害物質和能量、有害物質失去控制等方面因素的綜合作用,並導致能量的意外釋放或有害物質泄漏、擴散的結果。存在能量、有害物質和失控是危險、危害因素產生的根本原因。

(一)危險、危害因素產生

1. 能量、有害物質

能量、有害物質是危險、危害因素產生的根源,也是最根本的危險、危害因素。一般地說,系統具有的能量越大、存在的危害物質的數量越多,系統的潛在危險性和危害性也越大。另一方面,只要進行生產活動,就需要相應的能量和物質(包括有害物質),因此生產活動中的危險、危害因素是客觀存在的,是不能完全消除的。

(1)能量就是做工的能力。它即可以造福人類,也可能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一切產生、供給能量的能源和能量的載體在一定條件下,都可能是危險、危害因素。

(2)有害物質在一定條件下能損傷人體的生理機能和正常代謝功能,破壞設備和物品的效能,也是主要的危險、危害因素。

2. 失控

在生產中,人們通過工藝和工藝裝備使能量、物質(包括有害物質)按人們的意願在系統中流動、轉換,進行生產。同時又必須結束和控制這些能量及有害物質,消除、減少產生不良後果的條件,使之不能發生危險、危害後果。如果發生失控(沒有採取控制、禁止措施或控制、禁止措施失效),就會發生能量、危害物質的意外釋放和泄漏,從而造成人員傷害和財產損失。所以失控也是一類危險、危害因素,它主要體現在設備故障(或缺陷)、人員失誤和管理缺陷3個方面。此外環境因素是引起失控的間接原因。

(1)故障(包括生產、控制、安全裝置和輔助設施等故障)

故障(含缺陷)是指系統、設備、元件等在運行過程中由於性能(含安全性能)低下而不能實現預定功能(包括安全功能)的現象。故障的發生具有隨機性、漸近性或突發性。造成故障發生的原因很複雜(設計、製造、磨損、疲勞、老化、檢查和維修、保養、人員失誤、環境和其他系統的影響等),通過定期檢查維修保養和分析總結可使多數故障在預定期間內得到控制(避免或減少)。掌握各類故障發生的規律是防止故障發生的重要手段,這需要套用大量統計數據和機率統計的方法進行分析和研究。

(2).人員失誤

人員失誤泛指不安全行為中產生不良後果的行為(即職工在勞動過程中,違反勞動紀律、操作程式和操作方法等具有危險性的做法)。人員失誤在一定經濟、技術條件下,是引發危險、危害因素的重要因素。人員失誤在規律和失誤率通過大量的觀測、統計和分析,是可以預測。

我國《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分類標準》(gb 6441—1986)附錄中將不安全行為歸納為操作失誤(忽視安全、忽視警告)、造成安全裝置失效、使用不安全設備、手代替工具操作、物體存放不當、冒險進入危險場所、攀坐不安全位置、在吊物下作業(停留)、機器運轉時加油(修理、檢查、調整、清掃等)、有分散注意力行為、忽視使用必須使用的個人防護用品或用具、不安全裝束、對易燃易爆等危險品處理錯誤等13類。

(3).管理缺陷

安全生產管理是為保證及時、有效地實現目標,在預測、分析的基礎上進行的計畫、組織、協調、檢查等工作,是預防發生事故和人員失誤的有效手段。管理缺陷是影響失控發生的重要因素。

(4).客觀因素

溫度、濕度、風雨雪、照明、視野、噪聲、振動、通風換氣、色彩等環境因素都會引起設備故障或人員失誤,也是發生失控的間接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