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產技術考試要點:第五章職業性危害控制技術3

第三節 物理因素危害控制技術 w 主要內容:物理性危害因素的種類,各種物理性危害因素的控制措施。w 作業場所存在的物理性職業危害因素, 有噪聲、振動、輻射和異常氣象條件( 氣溫、氣 流、氣壓 )等。w 一、噪聲w (一 ) 生產性噪聲的特性、種類、來源及其危害w 在生產中, 由於機器轉動、氣體排放、工件撞擊與摩擦所產生的噪聲, 稱為生產性噪聲或工業噪聲。生產性噪聲可歸納為以下 3 類:  w (1) 空氣動力噪聲, 是由於氣體壓力變化引起氣體擾動, 氣體與其他物體相互作用所致。例如, 各種風機、空氣壓縮機、風動工具、噴氣發動機和汽輪機等, 由於壓力脈衝和氣體排放發出的噪聲。w (2) 機械性噪聲, 是由於機械撞擊、摩擦或質量不平衡鏇轉等機械力作用下引起固體部件振動所產生的噪聲。例如, 各種車床、電鋸、電刨、球磨機、砂輪機和織布機等發出的噪聲。w (3) 電磁性噪聲, 是由於磁場脈衝, 磁致伸縮引起電氣部件振動所致。如電磁式振動台和振盪器、大型電動機、發電機和變壓器等產生的噪聲。w  生產性噪聲一般聲級較高, 有的作業地點可高達 120~130db (a) 。據調查, 我國生產場所的噪聲聲級超過 90 db (a) 者占 32%~42%, 中高頻噪聲占比例最大。w  由於長時間接觸噪聲導致的聽閥升高、不能恢復到原有水平的稱為永久性聽力閥移, 臨床上稱噪聲聾。噪聲不僅對昕覺系統有影響, 對非聽覺系統如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內分泌系統、生殖系統及消化系統等都有影響。( 二 ) 噪聲的控制措施 w  以下是控制生產性噪聲 3 項措施。w  (1) 消除或降低噪聲、振動源, 如鉚接改為焊接、錘擊成型改為液壓成型等。為防止振動使用隔絕物質, 如用橡皮、軟術和砂石等隔絕噪聲。w  (2) 消除或減少噪聲、振動的傳播, 如吸聲、隔聲、隔振、阻尼。w  (3) 加強個人防護和健康監護。 二、振動 w ( 一 ) 產生振動的機械w 在生產過程中, 生產設備、工具產生的振動稱為生產性振動。產生振動的機械有鍛造機、衝壓機、壓縮機、振動機、送風機和打窮機等。在生產中手臂振動所造成的危害, 較為明顯和嚴重, 國家已將手臂振動的局部振動病列為職業病。除局部振動病外,列為職業病的還有全身振動病。w 存在手臂振動的生產作業主要有以下幾類。①操作錘打工具。如操作鑿岩機、空氣錘、篩選機、風鏟、搗固機和佛釘機等;②手持轉動工具, 如操作電鑽、風鑽、噴砂機、金剛砂拋光機和鑽孔機等。③使用固定輪轉工具, 如使用砂輪機、拋光機、球磨機和電鋸等;④ 駕駛交通運輸車輛與使用農業機械, 如駕駛汽車、使用脫粒機。 w ( 二 ) 振動的控制措施w (1) 控制振動源。應在設計、製造生產工具和機械時採用減振措施, 使振動降低到對人體無害水平。w (2) 改革工藝, 採用減震和隔振等措施。如採用焊接等新工藝代替鉚接工藝;採用水力清砂代替風鏟清砂;工具的金屬部件採用塑膠或橡膠材料, 減少撞擊振動。w (3) 限制作業時間和振動強度。w (4) 改善作業環境, 加強個體防護及健康監護。 三、輻射 w 電磁輻射廣泛存在於宇宙空間和地球上。當一根導線有交流電通過時, 導線周圍輻射出一種能量, 這種能量以電場和磁場形式存在, 並以波動形式向四周傳播, 人們把這種交替變化的, 以一定速度在空間傳播的電場和磁場, 稱為電磁輻射或電磁波。電磁輻射分為射頻輻射、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x 射線及γ射線等。w 各種電磁輻射, 由於其頻率、波長、量子能量不同, 對人體的危害作用也不同。當量子能量達到12ev 以上時, 對物體有電離作用, 能導致機體的嚴重損傷, 這類輻射稱為電離輻射。量子能量小於 12ev 的不足以引起生物體電離的電磁輻射, 稱為非電離輻射, 現將在作業場所中可能接觸的幾種電磁輻射簡述如下: ( 一 ) 非電離輻射的來源與防護 w  1. 非電離輻射的來源及其危害w  (l) 射頻輻射。射頻輻射稱為無線電波, 量子能力很小。按波長和頻率, 射頻輻射可分成高頻電磁場、超高頻電磁場和微波 3 個波段。w  (2) 紅外線輻射。在生產環境中, 加熱金屬、熔融玻璃及強發光體等可成為紅外線輻射源。煉鋼工、鑄造工、軋鋼工、鍛鋼工、玻璃熔吹工、燒瓷工及焊接工等可受到紅外線輻射。紅外線輻射對機體的影響主要是皮膚和眼睛。  w (3) 紫外線輻射。生產環境中, 物體溫度達 1200 ℃以上的輻射電磁波譜中即可出現紫外線。隨著物體溫度的升高, 輻射的紫外線頻率增高, 波長變短, 其強度也增大。常見的輻射源有冶煉爐 ( 高爐、平爐、電爐 )、電焊、氧乙快氣焊、氫弧焊和等離子焊接等。w 強烈的紫外線輻射作用可引起皮炎, 表現為瀰漫性紅斑, 有時可出現小水泡和水腫, 並有發癢、燒灼感。在作業場所比較多見的是紫外線對眼睛的損傷, 即由電弧光照射所引起的職業病一一電光性眼炎。此外在雪地作業、航空航海作業時,受到大量太陽光中紫外線照射,可引起類似電光性眼炎的角膜、結膜損傷, 稱為太陽光眼炎或雪盲症。  w (4) 雷射。雷射不是天然存在的, 而是用人工激活某些活性物質, 在特定條件下受激發光。雷射也是電磁波, 屬於非電離輻射。被廣泛套用於工業、農業、國防、醫療和科研等領域。在工業生產中主要利用雷射輻射能量集中的特點, 用於焊接、打孔、切割和熱處理等。在農業中雷射可套用於育種、殺蟲。w 雷射對人體的危害主要是由它的熱效應和光化學效應造成的。雷射對皮膚損傷的程度取決於雷射強度、頻率、膚色深淺、組織水分和角質層厚度等。雷射能燒傷皮膚。 2. 非電離輻射的控制與防護 w 高頻電磁場的主要防護措施有場源禁止、距離防護和合理布局等。對微波輻射的防護, 是直接減少源的輻射、禁止輻射源、採取個人防護及執行安全規則。對紅外線輻射的防護, 重點是對眼睛的保護, 減少紅外線暴露和降低煉鋼工人等的熱負荷, 生產操作中應戴有效過濾紅外線的防護鏡。對紫外線輻射的防護是禁止和增大與輻射源的距離, 佩戴專用的防護用品。對雷射的防護, 應包括雷射器、工作室及個體防護 3 方面。雷射器要有安全設施, 在光束可能泄漏處應設定防光封閉罩;工作室圍護結構應使用吸光材料, 色調要暗, 不能裸眼看光;使用適當個體防護用品並對人員進行安全教育等。我國作業場所雷射輻射衛生標準 (gb10435-1989) 有相應規定。 ( 二 ) 電離輻射來源與防護 w 1. 電離輻射來源w 凡能引起物質電離的各種輻射稱為電離輻射。其中α、β等帶電粒子都能直接使物質電離, 稱為直接電離輻射;γ光子、中子等非帶電粒子, 先作用於物質產生高速電子, 繼而由這些高速電子使物質電離, 稱為非直接電離輻射。能產生直接或非直接電離輻射的物質或裝置稱為電離輻射源, 如各種天然放射性核素、人工放射性核素和 x 線機等。w 隨著原子能事業的發展, 核工業、核設施也迅速發展, 放射性核素和射線裝置在工業、農業、醫藥衛生和科學研究中已經廣泛套用。接觸電離輻射的人員也日益增多。 2. 電離輻射的防護 w 電離輻射的防護, 主要是控制輻射源的質和量。電離輻射的防護分為外照射防護和內照射防護。外照射防護的基本方法有時間防護、距離防護和禁止防護, 通稱“ 外防護 三原則”。內照射防護的基本防護方法有圍封隔離、除污保潔和個人防護等綜合性防護措施。 四、異常氣象條件w  ( 一 ) 異常氣象條件種類w  1. 高溫作業w  生產場所的熱源可來自如各種熔爐、鍋爐、化學反應釜, 以及機械摩擦和轉動的產熱以及人體散熱;空氣濕度的影響主要來自各種敞開液面的水分蒸發或蒸汽放散, 如造紙、印染、綠絲、電鍍、潮濕的礦井、隧道以及潛涵等相對濕度大於 80% 的高氣濕的作業環境。風速、氣壓和輻射熱都會對生產作業場所的環境產生影響。 2. 高溫強熱輻射作業 w 高溫強熱輻射作業是指工作地點氣溫在 30 ℃以上或工作地點氣溫高於夏季室外氣溫 2 ℃以上, 並有較強的輻射熱作業。如冶金工業的煉鋼、煉鐵車間, 機械製造工業的鑄造、鍛造,建材工業的陶瓷、玻璃、搪瓷、磚瓦等窯爐車間, 火力電廠的鍋爐間等。 3. 高溫高濕作業 w 高溫高濕作業, 如印染、繚絲、造紙等工業中,液體加熱或蒸煮,車間氣溫可達35 ℃以上,相對濕度達90% 以上。有的煤礦深井井下氣溫可達 30 ℃, 相對濕度 95%以上。w 4. 其他異常氣象條件作業w 其他異常氣象條件作業,如冬天在寒冷地區或極地從事野外作業、冷庫或地窯工作的低溫作業;潛水作業和潛涵作業等高氣壓作業;高空、高原低氣壓環境中進行運輸、勘探、築路及採礦等低氣壓作業。 ( 二 ) 異常氣象條件防護措施 w  1. 高溫作業防護w  對於高溫作業, 首先應合理設計工藝流程, 改進生產設備和操作方法, 這是改善高溫作業條件的根本措施。如鋼水連珠、軋鋼及鑄造等生產自動化可使工人遠離熱源;採用開放或半開放式作業, 利用自然通風, 儘量在夏季主導風向下風側對熱源隔離等。w  2. 隔熱w  隔熱是防止熱輻射的重要措施, 可利用水來進行。w  3. 通風降溫w  通風降溫方式有自然通風和機械通風兩種方式。w  4. 保健措施w  供給飲料和補充營養, 暑季供應含鹽的清涼飲料是有特殊意義的保健措施。w  5. 個體防護w  使用耐熱工作服等。低溫的防護, 要防寒和保暖, 加強個體防護用品使用。 w 6. 異常氣壓的預防w 可通過採取一些措施預防異常氣壓:技術革新, 如採用管柱鑽孔法代替沉箱, 工人不必在水下高壓作業;遵守安全操作規程;保健措施, 高熱量、高蛋白飲食等。注意, 職業禁忌症者不能從事此類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