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估價師筆記:第七章耕地保護管理

耕地資源狀況
1.耕地
  耕地是指種植農作物的土地,包括新開荒地、休閒地、輪歇地、草田輪作地;以種植農作物為主間有零星果樹、桑樹、或其他樹木的土地;耕種三年以上的灘地和海塗,耕地中包括南方寬小於1米,北方寬小於2米的溝、渠、路和田埂。
2.耕地的分類 
  根據不同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生產條件,對耕地可劃分出灌溉水田、望天田、水澆地、旱地和菜地等5個二級地類。
3.國耕地資源狀況 
  人均耕地少,分布不均衡 
  人均耕地小於1畝的除3個直轄市外,還有湖南、浙江、廣東、福建4個省。
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0.8畝是人均占有耕地的最低界限, 
  我國低於此限的有上海、北京、福建、天津、廣東、浙江、湖南等省、市。全國2800多個縣級行政單位中,人均耕地低於0.8畝的有666個,占全國縣級區劃單位的23.7%,主要分布在遼寧、河北、北京、山東、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廣西12個沿海省、區、市中,其中廣東省61個、浙江省46個、江蘇省45個,人均耕地低於0.5畝的有463個縣級區劃單位,占全國縣級區劃單位的16.55%,也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
耕地減少情況嚴重 
  耕地總體質量差,生產水平較低
耕地退化現象比較嚴重 
  耕地區域分布差異大 
  耕地後備資源有限
4.耕地保護的途徑 
堅持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強化耕地占補平衡管理
嚴格耕地保護執法
嚴格執行城市用地規模審核制度
建立有效的土地收益分配機制
建立耕地保護動態監測系統
引入耕地保護的社會監督機制 
 
農用地轉用管理
 
5.農用地轉用的概念 
  農用地轉用是現狀的農用地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國家規定的批准許可權報批後轉變為建設用地的行為。又稱為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
6.農用地轉用的依據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土地利用年度計畫 
  建設用地供應政策
7.農用地轉用的條件 
  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城市、村莊和集鎮規劃區範圍內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必須符合以下條件:
①城市、村莊和集鎮建設規劃;
②土地利用年度計畫確定的控制指標(包括上級下達的計畫指標和土地整理折抵指標);
③保質足額補充所占耕地;
④符合國家的土地供應政策。 
  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城市、村莊和集鎮規劃區範圍以外單獨選址的建設項目,確需占用農用地的,應當符合下列條件之一:
①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已經明確預留的項目用地;
②經國務院和省人民政府批准的能源、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用地;
③供水、供電、排污等確實無法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城市、村莊和集鎮建設用地範圍內的特殊建設項目用地。
市、縣土地利用規劃部門對符合農用地轉用的申請,應當受理,並在一定時間內擬定農用地轉用方案、補充耕地方案。
8.農用地轉用的批准許可權 
  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實行兩級審批的制度,即國務院和省級人民政府。但考慮到我國的實際情況,將鄉村企業、農村公共設施、公益事業和農民宅基地等占用農用地的,授權地(市)級人民政府審批。 
  國務院批准的項目用地
①國務院批准的建設項目占用農用地的。包括按照國家基本建設程式規定,由國務院及國務院有關部門批准可行性研究報告的項目,並且是在城市建設用地區之外需要單獨選址的項目。同時包括國務院和國務院有關部門批准的能源、交通、水利、礦山等項目,也包括中央軍委批准建設的軍事項目用地。
 ②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可行性研究報告的鐵路、公路、各種管線及大型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需要在城市建設用地區外單獨選址的項目用地。
 ③城市建設用地區內統一征地的,包括直轄市,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政府所在地城市、城區人口在100萬以上的其他城市,以及國務院指定的其他城市用地。這裡需要說明的是,這些城市中只有城市本身用地需要報國務院審批,而市轄縣的縣城則由省級人民政府批准,市內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由地(市)辦理農用地轉用手續。但對於一些市設的開發區、衛星城將按城市市區同樣對待,需報國務院批准。
④涉及到基本農田的。根據《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第15條規定,農用地轉用需要報國務院批准。
省級人民政府批准的項目用地
①除了報國務院審批之外的其他城市的市區占用農用地的。
②縣和縣級市所在的城鎮及其他鎮建設占用農用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