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選》學習指導


 
本指導文章依據的全國統考教材(非北師大版教材),不適用於北京自考生。

《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選》的考試內容按考試大綱規定,分為課文閱讀分析和課外作,品閱讀分析兩部分。關於課文閱讀分析的總體考核分為識記與理解分析兩大類。下面我們就識記類問題的主要考核內容來做一下指導。

大綱規定,識記的主要任務有:(一)每篇課文的作者及其所屬文學社團、流派;(二)識記每篇課文所屬檔案類別;(三)識記下述兩類作品的發表年代、創作背景:一類是在文學史或作家創作道路上有重要意義的作品,另一類是內容與創作背景密切相關的作品。其中“發表年代”是指時期或年代,如“五四”時期、左聯時期、抗戰時期或二十年代、三十年代、四十年代,不要求識記哪一年。(四)識記課文中敘事性作品所列造的主要人物。

小說部分應當識記的內容詳列如下:

一、描寫農民形象和農村生活的小說。

(一)精讀1.《阿q 正傳》:作者魯迅,原名周樹人,屬於中篇小說,是作者發表於二十年代初“五四”時期的作品。創作背景:五四時期,在救國救民的強大思潮衝擊下,文化界出現的一股啟蒙主義文化思潮逐漸成為主流,他們提出很多振興民族的文化思想,其中之一就是要進行“民族自我批判”。文學創作在實踐這種思想上的表現就是揭露 “愚弱”國民性;魯迅自己也說,他之所以要寫《阿q 正傳》,是因為要“畫出這樣沉默的國民的魂靈來”,並且說,“我還怕我所看見的(阿q )並非現代的前身,而是其後,或者競是二三十年之後”。文中主要人物:阿q 、趙太爺、王胡、假洋鬼子、吳媽、小d 等。

2.《邊城》:沈從文,原名沈岳煥,主要作品有《從文小說習作選》、中篇小說《邊城》、《長河》、散文集《湘行散記》等。作品發表於三十年代。寫作背景:三十年代的中國,由於軍閥混戰,資本主義勢力的入侵,農村破產,以及所謂“新生活運動”的推行,那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便蕩然無存了。用作者的話來說,就是:現代二字已到了湘西,試仔細注意注意,便見出在變化中墮落趨勢。最明顯的事,即農村社會所特有的那點正直素樸人情美,幾乎快要消失無餘,代替而來的卻是近二十年實際社會培養成功的一種唯實唯利庸俗人生觀“。作者的著眼點並不在於對現實的逼真再現,而是通過構築一個理想世界,來表達他對人性墮落的憂心仲仲和對創造這種民族品德的熱情。作者主要人物有:老船夫、翠翠、船總順順、天保等。

3.《小二黑結婚》:作者趙樹理,原名趙樹禮,主要作用有短篇小說《小二黑結婚》、中篇小說《李有才板話》、長篇小說《李家莊的變遷》、《三里灣》等……《小二黑結婚》是趙樹理的成名之作,也是體現他在實際工作中發現問題、形成主題的創作思想的代表作品。作品發表於四十年代。創作背景:1942年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以後,解放區文學從內容到形式都發生了新的重大變化,出現了嶄新的美學風貌。與國統區作家不同,解放區作家與人民民眾的關係極為緊密,在這裡,階級鬥爭、民統鬥爭的新題材和新主題在作品中占主導地位,作品的語言形式越來越民族化、大眾化。趙樹理是一個傑出代表。他從農民的精神、心理狀態以及人與人的關係這個角度去觀察、思考解放區的人民生活、來反映時代變遷過程中,人民在思想層面上的變化——農民精神,心理狀態的變化、人的地位、家庭內部關係(長幼關係、婚姻關係、婆媳關係)的變化,並且通過這個變化過程,來顯示農民改造的長期性與艱巨性。作品主要人物:“二諸葛”劉修德、“三仙姑”、區長、二黑、小芹、村長、金旺、興旺等。

4.《荷花澱》:作者孫犁,原名孫樹勛,主要作用有小說散文集《白洋淀紀事》、長篇小說《風雲初記》、中篇小說《鐵木前傳》等。《荷花澱》是孫犁發表於四十年代的優秀短篇小說。創作背景:小說的故事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冀中平原的白洋淀地區。在白洋淀這個方圓幾百里的湖泊上,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軍民充分利用地理上的自然條件,英勇機智地抗擊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國抗日戰爭史上寫下了可歌可泣的壯麗篇章。《荷花澱》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描寫了水生嫂等幾個青年婦女的故事,表現了抗日根據地人民崇高的愛國情懷和英勇殺敵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作品中主要人物:水生、水生嫂等。

(二)泛讀以上四篇都是精讀課文,在泛讀課文中,描寫了農民與農村生活的課文主要有《祝福》、《拜堂》、《丈夫》、《太陽照在桑乾河上》、《暴風驟雨》等。

1. 《祝福》作者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主要作品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二心集》、《偽自由書》、《且介亭雜文》等。‘《祝福》是短篇小說,發表於二十年代“五四”時期。創作背景:魯迅在論及中國文學的變革時,首先提到的是文學題材,主要表現對象的變化。他說:“說到為什麼做小說吧,我仍抱著十多年前的啟蒙主義,以為必須是’為人生‘,而且要改良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祝福》真實地描繪了勞動婦女祥林嫂在舊社會的悲慘遭遇。譴責了舊的社會,也批判了周圍民眾的冷漠,歧視和嘲弄。作品中主要人物:“我”、祥林嫂、魯四老爺、柳媽、四嬸等。

2.《拜堂》:作者臺靜農,未名社成員,以寫鄉土小說見長,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地之子》、《建塔背》等。《拜堂》是一篇短篇,小說,發表於二十年代“五四”時期。作者屬於文學研究會的鄉土小說作家群。創作背景:到二十年代中期,“鄉土文學”的興起成為“為人生”而藝術的文學向前發展的必然結果,中國當時鄉村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要關注入生表現人生,自然就不能忽視廣大的鄉村人民的人生。於是,一大批遠離自己的故鄉來到大城市的農村或鄉鎮的青年知識分子,以自己的回憶為題材創作了很多鄉土題材的作品。寫出了閉塞、落後、愚昧、日趨衰敗的中國鄉村現狀,寄寓了急切改變落後狀況的強烈感情。作品中主要人物:汪二、汪大嫂、四大娘、趙二嫂、汪二的爹等。

4.《太陽照在桑乾河上》:作者丁玲,原名蔣冰之,主要作品有小說,《莎菲女士的日記》、《水》,長篇小說《太陽照在桑乾河上》等。作品發表於四十年代,創作背景:解放區特定的鬥爭內容決定了作家們的描寫筆觸主要集中於描寫民族鬥爭、反映土改運動這兩個方面。其中以描寫土地改革題材的小說所取得的成就尤為顯著1947年前後,中國共產黨領導解放區農民進行了大規模的土改運動,這場急風暴雨式的農村革命摧毀了延續幾千年的封建經濟基礎——封建土地制度,使廣大農民從根本上擺脫了封建剝削和壓迫、成為中國農村的主人。丁玲的《太陽照在桑乾河上》是這一時期描繪農民翻身鬥爭的代表作,它表現了河北北部農村在黨中央發布《“五四”指示》(1946)到《中國土地法大綱》(1947)公布這一段時間裡土改運動的發展。作品以華北一個叫暖水屯的村子為背景,真實而生動地描繪了農村土改運動中各個階層人們不同精神狀態和生活狀況。作品中主要人物有李子俊、江世榮、侯殿魁、錢文貴、區農會主席老董、婦女主任董桂花、村長趙得祿、農會主任程仁、黑妮、黨支書張裕民。

5.《暴風驟雨》:作者周立波,原名周紹儀,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暴風驟雨》、《山鄉巨變》,短篇小說集《禾場上》等。作品發表於四十年代。創作時代背景同《太陽照在桑乾河上》,是一部反映四十年代解放區農民進行土地改革的力作,小說描寫了東北地區一個叫元茂屯的村子從1946年至1947年土地改革的全過程。小說的深刻性不僅在於如實地再現了大變革時期整個農村社會的社會概貌,更在於揭示了當時的土地改革不僅改變了農村的社會面貌,而且改變了農民的精神面貌。作品主要人物有:郭全海、趙玉林、老田頭、老孫頭、劉德山、白玉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