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留學應該注意有所得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所以很多人都渴望走出國門,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然而,“外面的世界也很無奈”!因而,許多人到了國外才發現,外面的世界不只是新鮮,也有艱難與挑戰,可有一句話說得好:“所有的經歷,所有的挫折,都只是一種過程,重要的是有所得。”本期“新新生活”,帶領大家走近兩位曾經或正在留學海外的江門人,感受他們在國外體會的“新鮮”、磨鍊和收穫。

到英國留學 領會西方教育精粹 收穫自立與堅毅

袁先生:原就讀於江門某中學,1990年出國,曾就讀英國休斯頓大學建築系,後考取倫敦大學國際商業讀碩士

袁先生的留學生涯可以用“八年抗戰”來形容,這8年是實實在在的8年。如今已經算是商界成功人士的袁先生提起自己留學8年的情形,仍然禁不住感慨。8年的留學生涯,將是他一生的財富,帶給他的不僅僅是眼界的開拓,更多的是思維的轉變。

出國理由:逃避殘酷的聯考

1990年,袁先生17歲,在江門某中學讀高二。由於當時國內聯考競爭非常激烈,學習成績不是太好的他聽說國外讀書比較輕鬆,便想逃避聯考,出國留學。

袁先生說,當時他父親是商人,經商有道,所以家境殷實,供他留學還是有能力的,於是他對父母說了自己想出國留學的想法。父母也知道,憑兒子當時的成績,要想擠過聯考獨木橋是很難的,因而也同意送兒子出國留學。

經專業人士提議,袁先生選擇了去英國留學。1990年8月,袁先生帶了3000英鎊的生活費,隻身來到英國。

到英國後,面對眼前陌生的一切,從來沒有為自己做過計畫的袁先生決定,先讀一年語言課程,同時打工掙讀預科的學費。因為語言的問題,他只能到中餐館打雜工,餐館每周付他130英鎊報酬和管兩餐飯。

語言學校每天上課的時間是早上9點到中午12點,而餐館上班的時間則是早上11點到晚上12點,為了能按時去餐館上班,袁先生只能提前下課。由於在餐館打工非常辛苦,那一年時間,袁先生幾乎就是在學校和餐館之間疲於奔命,一年下來,英語水平沒有什麼提高,但值得安慰的是掙了7000英鎊。

在英國:自己打工掙學費

袁先生說,現在想想,雖然出國後的第一年時間基本上都在那家小餐館裡消耗掉了,但是,勞累的工作鍛鍊了他堅強的意志,而這一點是他後來讀預科時感受到的。

1991年秋天,袁先生決定開始讀a-level(中學高級水平考試課程),即我們平時所說的大學預科。為了節約一些時間,袁先生在徵得學校同意後,決定將兩年的課程壓縮在一年內讀完,並用自己掙來的錢付了4000英鎊的學費。

這一年可以說是袁先生最忙碌的一年,他一邊上課,一邊打工。沒有課的白天,他去麥當勞幫工;晚上,則去唐人街餐廳工作。打工的時候,他很注意聽客人說話,趁機練習英語。一年下來,袁先生的英語進步很大。讀完預科,他選擇了進入休斯頓大學最著名的建築系就讀。

建築系的學費非常昂貴,每年需要1萬多英鎊,而且課程設計得非常緊湊,想單純靠打工支付學費是不可能的。袁先生很感激父母,父母在學業上一直很支持他。

上了一段時間的課後,袁先生髮現,比學費更令人頭疼的問題是從小接受填鴨式教育的他完全無法適應英國這種創造性的教學方法。勉強讀了一年半後,他選擇放棄,轉讀另一間學校的商科。

1997年,袁先生順利大學畢業。考慮到讀取碩士學位後回國更具優勢,他決定繼續深造。經過努力,袁先生以優異成績考取了倫敦大學的國際商業專業。這一年,袁先生充分領會了西方教育的精粹,收穫很大。

回國後:“文化差異”一度令他灰心喪氣

1998年,袁先生碩士畢業了。他沒有立刻回國,而是選擇了在英國一家電訊公司工作一年,這一年間,通過學習、觀察,袁先生積累了不少公司運作方面的實際經驗。

1999年,回國發展的袁先生利用自己紮實的商業學基礎以及經驗,和朋友合夥開辦了一家經銷英國環保產品的貿易公司,可是,公司的發展並不像他預期的那樣順利,原因是他很不適應國內的商業環境,在商業運作上產生了很多“文化差異”。

例如,他感到國內很多公司的基本運作非常不規範,而且最令人難以接受的是,每次談生意,不是在辦公室里,而是必須到餐館、歌廳里大吃海喝、陪酒唱歌。當然,還有一項最致命的差異,那就是思維方式。袁先生髮現,國內很多人做生意,講究的是賺快錢,短期行為多,沒有長遠的規劃和合作誠意,而他在英國這么多年,已經形成了思考問題要全面、長遠的習慣。

認識到這一點,袁先生決定暫時停止創業,自己先到外資公司里工作一段時間,一方面積累經驗和資源,另一方面也逐漸熟悉國情,等待時機成熟再自己創業。

現在的袁先生又開始了自己的創業,因為,他感覺,除了自己的經驗和資源已經足夠以外,國內的商業環境也開始逐漸轉變,自己考慮問題的思路逐漸成為了目前商業界的主流思路,他感到自己的機會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