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遏制擇校盛行各國





黛安娜王妃也幫孩子"擇校"
英國王室已故前國王妃黛安娜,曾經在孩子入學一事上"插"過一腳。她表示,希望她的兩個兒子,到英國最著名的伊頓公學讀書。不過她的"擇校"理由很特殊:因為伊頓公學管理嚴格。
能夠在伊頓公學入學的孩子,除了父母手中要有"超大把"的英鎊以外,還必須出身顯赫,不是老牌貴族、就是新貴富賈。伊頓公學比其他學校都嚴厲,孩子調皮搗蛋,一律要被關禁閉或抄寫拉丁文作為懲罰,即使有個當女王的祖母也不例外。
“擇校”作為教育領域多年的難點,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成為代表委員們重點討論的焦點。不少代表委員指出,“擇校”風正在演變為“擇班”風、“擇座位”風。不少家長花重金,輾轉託關係,目的就是讓孩子進入“好班級”、坐到“好座位”。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副市長趙鳳桐3月5日表示,針對今年即將到來的小升初“入學大戰”,北京將採取措施限制學生跨區流動,進一步落實“就近入學”的政策,學生如果要跨區縣入學,必須通過市教委批准。
“擇校”並不單單是我國教育改革中遇到的難題,世界多國也同樣為此困擾,這些國家採取種種措施,力求打破教育資源的不平衡。從這些措施里,我們也許能獲得一些有益的啟示。
日本
教師校長全國大輪崗
日本教育採取均衡政策,基本上使該國不存在“擇校熱”。該國為適齡兒童提供機會均等、質量優良的義務教育,保證每個學生有同等的學習權利。孩子進入哪所學校並不重要,因為日本政府保證了充足的義務教育經費,各校的師資水平、教學設施都達到了規範化。每個學校的硬體部分基本相同,不會有哪個學校因為設備不完善而影響教學質量。
日本學校執行統一和全面規範的教學大綱,保證教學質量。各學校學習的內容都根據該國的文部省制定的學習指導要領決定。在考試上公平競爭,在東京的學生與在偏遠海島上的學生所掌握的知識相同,所以沒有必要非在某個特殊學校上學。
輪換調整教師隊伍和校長是日本特有的一大機制,日本的教育法規規定:一個教師在同一所學校連續工作不得超過5年。這個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全國師資力量、教學水平和管理水平均衡一致。他們中國小教師都由高等教育機構培養,公立學校的教員屬於國家公務員,每隔一段時間,都要進行校間師資輪換和調整。沒有重點學校,自然也不用特意擇校了。
英國
就近入學“抓鬮”擇校
英國教育體系實行雙軌制,既有國立學校,也有私立學校。國立學校提供免費教育,經費來自政府稅收。而私立學校的收費很高,尤其是貴族學校,不是一般工薪階級所能負擔的。
英國公立學校實行就近入學原則,所以一些條件較好的家庭不惜出高價在好學校附近購置房產,以便讓子女就近入學。但是這樣一來,很多收入差的家庭的孩子被關在了熱門學校之外。
近年來,公眾對教育機會不平等的問題越來越不滿意,英國教育部表示,允許各地教育機構採用抓鬮的方式決定誰能進入熱門學校學習。布賴頓市議會率先在今年2月27日晚經過激烈的辯論後,以微弱多數表決通過了抓鬮入學的新辦法,將於明年9月開始在當地實行。新辦法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就近入學,如果報名人數超過招生名額,學校將採用電腦隨機選擇辦法錄取。這個辦法不能說是十全十美的解決方式,但是至少給了民眾一個希望。
這樣做還有一個好處,調查顯示,英國各地名校周圍的房價自2001年以來上漲了76%,有些名校周邊的房價比其他地方高出一倍多。隨著抓鬮入學的辦法,名校周邊的房價可能下跌。
法國
改學校須請教育局決定
在法國,中國小的擇校問題不是熱門話題,主要原因在於法國政府一貫重視教育,在教育領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保證全民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所以不存在眾多生源爭奪有限優秀教育資源的問題。
法國中國小實行義務教育,大多數家庭的兒童都上公立學校,由地區教育局按照學區分片,按照就近入學的原則指定學校,校長沒有自行接收學生的權力,家長也沒有選擇讓孩子上哪一所學校的自由。如果家長想要改學校,必須提出“特殊並且充分的理由”請教育局決定,有些地方甚至規定學生有特殊原因改校需市(區)長批准。
在法國還有私立學校,不受就近入學原則的限制,學費也不算太高,有效地分流了擇校壓力。
美國
多種選擇緩解壓力
國外最注重擇校的非美國莫屬。而擇校的原因也是五花八門,從宗教、種族到對社會階層的認同以及對公立學校的不信任,都是擇校的原動力。
美國的法律規定6到16歲者必須入學學習。美國的公立學校的經費也是來自政府稅收,學生免費入學,公立學校實行就近入學的原則,但是由於公眾對逐年下降的公立中國小質量不滿,擇校呼聲越來越高。在美國具有影響和代表性的擇校形式多種多樣,給學生和學生家長較充分的選擇餘地。
■開放招生制度:允許適齡兒童到居住地以外的公立學校就讀。有學生希望進入不是就近的公立學校時,只要提前交上申請,學區管理部門會認真考慮,有位置一定滿足需要。
■特殊學校:這類公立學校往往執行某種特別的教育理論,課程安排獨具特色,這些學校主要是供有特殊興趣的兒童入學。
■民辦公助學校:這種學校由公共教育經費支持,但是由教育團體或個人開辦並負責管理,在學校人員的聘用、課程設計、經費使用方面,都有更大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所以教育質量比一般的公立學校要高些。這種學校收費比全私立學校要低,因此很受歡迎。
■私立學校:教育質量一流,管理也很人文,是不少家長的首選,但是收費很高。
■在家上學:在家庭中由父母親和特聘教師實施對子女的教育,這是美國式擇校的一種特殊形式。這種做法在美國大多數州里是合法的,孩子學習期間也可以到任何一個公立學校選擇喜愛的課程並參加課外活動。在家上學教育的孩子接受定期評估,也要參加標準化考試,才能取得同等學歷。
俄羅斯
承認學生的天賦差異
俄羅斯直接繼承了前蘇聯的教育體制,提倡學校辦出特色,俄羅斯學校的課程分三部分:一是統一的必修課;二是地方規定的部分必修課;三是學校自己開設的部分課程。課程安排比較靈活,還分理科學校、藝術學校、英語學校、傳統文化學校等。
俄羅斯教育制度承認學生的天賦差異,到了高年級,會按學生的興趣編班,分人文學科或數理化學科,這樣的區分會讓學生意願與學校教學大方向發生不吻合,產生了“擇校”傾向。國家尚沒有出台適當的解決方法。
啟示
可以不平均但不能不兜底
不少專家表示,中國教育資源配置問題,總體說有兩個方面:一是“有人撐死有人餓死”;二是成本收益率上的“高入低出”。
公共教育資源不同於一般的市場資源,有其底線性、戰略性和公共性。公共教育資源可以不平均,但不能不兜底。日本基本上沒有“擇校”現象,原因就是在義務制教育階段大力推行“平等教育”、均衡各公立學校之間的教育資源。在中國,教育幾乎成為社會階層向上流動的唯一通道、起點低層次複雜、承載著改變個人命運等諸多使命,公共教育資源配置的“公平”取向就顯得更迫切、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