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大整理成本分析方法習題答案與解析

4.2.5.5成本分析方法習題答案與解析 來源:

一、單項選擇題
1.d;2.c
二、多項選擇題
1.b、c、e
三、案例題
[案例1]答:
(1)施工成本分析是在成本形成過程中,對施工項目成本進行的對比評價和總結工作。
它貫穿於施工成本管理的全過程,主要利用施工項目的成本核算資料,與計畫成本、預算成本以及類似施工項目的實際成本等進行比較,了解成本的變動情況,同時也要分析主要技術經濟指標對成本的影響,系統地研究成本變動原因,檢查成本計畫的合理性,深入揭示成本變動的規律,以便有效地進行成本管理。
主要依據:會計核算、業務核算、統計核算所提供的依據。
根據上述資料編制分析表如下:來源:

(2)將實際指標與目標成本對比:檢查目標完成情況,分析完成目標的積極因素和影響目標完成的原因,以便及時採取措施,保證成本目標的實現。
實際指標與上期實際指標對比:可以看出各項技術經濟指標的動態情況,反映施工項目管理水平的提高程度。
實際指標與先進水平對比:可以反映本項目的技術管理和經濟管理與其他項目先進水平的差距,進而採取措施趕超先進水平。
[案例2]答:
(1)因素分析法又稱連鎖置換法或連環代替法。這種方法用來分析各種因素對成本形成的影響程度。在進行分析時,首先要假定眾多因素中的一個因素髮生了變化,而其他因素則不變,然後逐個替代,並分別比較其計算結果,以確定各個因素的變化對成本的影響程度。
(2)分析成本增加的原因:
①分析對象為澆築某層商品混凝土的成本,實際成本與目標成本的差額為12226元。
該指標是由產量、單價、損耗率三個因素組成。
②以目標249600元(=300×800×1.04)為分析替代的基礎。
第一次替代產量因素:以310替代300,310×800×1.04=257920元
第二次替代單價因素:以820替代800,並保留上次替代後的值,310× 820×1.04=264368元
第三次替代損耗率因素:以1.03替代1.04,並保留上兩次替代後的值310×820×1.03=261826元
③計算差額:來源:
第一次替代與目標數的差額=257920-249600=8320元
第二次替代與第一次替代的差額=264368-257920=6448元
第三次替代與第二次替代的差額=261826-264368=-2542元
④產量增加使成本增加了8320元,單價提高使成本增加了6448元,而損耗率下降使成本減少了2542元。
⑤各因素的影響程度之和=8320+6448-2542=12226元,與實際成本和目標成本的總差額相等。計算過程見下表:

[案例3]答:
(1)差額分析法是因素分析法的一種形式,它利用各個因素的目標值與實際值的差額來計算其對成本的影響程度。
(2)預算成本的增加對成本降低額的影響程度:(300-280)×3%=0.6萬元
成本降低率提高對成本降低額的影響程度:(4%-3%)×300=3.0萬元
以上兩項合計:0.6+3.0=3.6萬元。其中,成本降低率提高是實際成本降低額比目標成本降低額增加的主要原因,所以,應進一步尋找成本降低率提高的原因。
(3)成本分析的對象為:已完成分部分項工程。
成本分析的方法是:進行預算成本、目標成本和實際成本的“三算”對比,分別計算實際偏差和目標偏差,分析偏差產生的原因,為今後的分部分項工程成本尋求節約途徑。
成本分析的資料來源是:預算成本來自投標報價成本,目標成本來自施工預算,實際成本來自施工任務單的實際工程量、實耗人工和限額領料單的實耗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