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危險、有害因素辨識和控制措施

案例一、危險、有害因素辨識和控制措施 
一、危險、有害因素的分類
1、按導致事故的直接原因進行分類 
根據《生產過程危險和有害因素分類與代碼》(gb/t13861-92)的規定,將生產過程中的危險、有害因素分為如下六類: 
1) 物理性危險、有害因素:(1)設備、設施缺陷;(2)防護缺陷;(3)電危害;(4)噪聲危害;(5)振動危害;(6)電磁輻射;(7)運動物危害;(8)明火;(9)能造成灼傷的高溫物質;(10)能造成凍傷的低溫物質;(11)粉塵與氣溶膠;(12)作業環境不良;(13)信號缺陷;(14)標誌缺陷;(15)其他物理性危險和有害因素。 
2)化學性危險、有害因素:(1)易燃易爆性物質;(2)反應活性物質;(3)有毒物質;(4)腐蝕性物質;(5)其他化學性危險和有害因素。 
3) 生物性危險、有害因素:(1)致病微生物;(2)傳染病媒介物;(3)致害動物;(4)致害植物;(5)其他生物危險和有害因素。 
4) 心理、生理性危險、有害因素:(1)負荷超限;(2)健康狀況異常;(3)從事禁忌作業;(4)心理異常;(5)識別功能缺陷;(6)其他心理、生理性危險和有害因素。 
5) 行為性危險、有害因素:(1)指揮錯誤;(2)操作錯誤;(3)監護錯誤;(4)其他錯誤;(5)其他行為性危險和有害因素。 
6) 其他危險、有害因素:(1)搬舉重物;(2)作業空間;(3)工具不合適;(4)標識不清。 
2、參照《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分類》(gb6441-86)進行分類 
1) 物體打擊;2)車輛傷害;3) 機械傷害;4)起重傷害;5)觸電;6)淹溺;7)灼燙;8)火災;9)高處墜落;10)坍塌;11)冒頂片幫;12)透水;13)放炮;14)火藥爆炸;15)瓦斯爆炸;16)鍋爐爆炸;17)容器爆炸;18)其他爆炸;19)中毒和窒息;20)其他傷害; 
3、按職業建康分類 
參照《職業病範圍和職業病患者處理辦法的規定》,將危害因素分為:生產性粉塵、毒物、噪音與振動、高溫、低溫、輻射(電離輻射、非電離輻射)、其它傷害因素等7類。 

二、危險、有害因素的識別  來源:
1、識別方法 
(1)直觀經驗法:適用於有可供參考先例、有以往經驗可以借鑑的系統。 
a、對照、經驗法:是對照有關標準、法規、檢查表或依靠分析人員的觀察分析能力,藉助於經驗判斷能力對評價對象的危險、有害因素進行分析的方法。 
b、類比法:是利用相同或相似工程或作業條件的經驗和勞動安全衛生的統計資料來類推、分析評價對象的危險、有害因素。 
(2)系統安全分析法:常用於複雜、沒有事故經驗的新開發系統。常有事件樹、事故樹等。 
2、危險、有害因素的識別 
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1) 廠址;(2)總平面布置;(3)道路及運輸;(4)建構築物;(5)工藝過程;(6)主要設備裝置;(7)作業環境;(8)安全管理措施。 
3、識別的注意事項 
(1)危險危害因素的分布;(2)傷害(危害)方式和途徑;(3)主要危險危害因素;(4)重大危險危害因素。 

三、控制危險、危害因素的對策措施  來源:
1、在系統或生產裝置設計階段,預防危險、危害因素的對策措施: 
(1)消除;(2)預防;(3)減弱;(4)隔離;(5)連鎖;(6)警告。 
2、在生產施工階段,控制危險、危害因素的對策措施: 
(1)實行機械化、自動化;(2)設定安全裝置;(3)機械強度試驗;(4)保證電氣安全可靠(使用經安全認證的電氣產品、重要設備設施和儀器有備用電源、套用各種防止人身觸電的措施、電氣防火防爆、套用防靜電防雷電措施);(5)按規定維護保養和檢修機器設備;(6)保持工作場所合理布局;(7)配備個人防護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