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案例分析資料(二)

案例二、應急預案 
一、應急預案的主要內容和編制方法 
1、應急預案編制過程: 
(1)成立由各有關部門組成的預案編制小組,指定負責人;(2)危險分析和應急能力評估;(3)編制應急預案;(4)應急預案的評審和發布;(5)應急預案的實施。 
2、應急預案的核心內容: 
(1)對緊急情況或事故災害及其後果的預測、辨識和評估;(2)規定應急救援各方組織的詳細職責;(3)應急救援行動的指揮與協調;(4)應急救援中可用的人員、設備、設施、物資、經費保障和其它資源(包括社會和外部援助資源等);(5)在緊急情況或事故災害發生時保護生命、財產和環境安全的措施;(6)現場恢復;(7)其它,如應急培訓和演練,法律法規的要求等。 
3、應急預案的關鍵要素 
(1)方針與原則;(2)應急策劃(危險分析、資源分析、法律法規要求);(3)應急準備(機構與職責、應急資源、教育訓練與演習、互助協定);(4)應急回響(接警與通知、指揮與控制、警報和緊急公告、通訊、事態監測與評估、警戒與治安、人群疏散與安置、醫療與衛生、公共關係、應急人員安全、消防與搶險、泄漏物控制);(5)現場恢復;(6)預案管理與評審改進。 

二、應急預案的培訓和演練 
1、演練的類型: 
(1)桌面演練:是指由應急組織的代表或關鍵崗位人員參加的,按照應急預案及其標準工作程式,討論緊急情況時應採取行動的演練活動。 
(2)功能演練:是指針對某項應急回響功能或其中某些應急行動舉行的演練活動,主要是針對應急回響功能,檢驗應急人員以及應急體系的策劃和回響能力。 
(3)全面演練:是指針對應急預案中全部或大部分應急功能,檢驗、評價應急組織應急運行能力的演練活動。 
2、確定選取哪種類型演練方法應考慮的因素: 
(1)應急預案和回響程式制定工作的進展情況;(2)本轄區面臨風險的性質和大小;(3)本轄區現有應急回響能力;(4)應急演練成本及資金籌措狀況;(5)有關政府部門對應急演練工作的態度;(6)應急組織投入的資源狀況;(7)國家及地方政府部門頒布的有關應急演練的規定。 
3、演練的參與人員: 
(1)參演人員:承擔具體任務,對演練情景或模擬事件作出真實情景回響行動的人員。具體任務:①救助傷員或被困人員;②保護財產或公眾健康;③攻取並管理各類應急資源;④與其他應急人員協同處理重大事故或緊急事件。 
(2)控制人員:即控制演練時間進度的人員。具體任務:①確保演練項目得到充分進行,以利評價;②確保演練任務量和挑戰性;③確保演練進度;④解答參演人員的疑問和問題;⑤保障演練過程安全。 
(3)模擬人員:扮演、代替某些應急組織和服務部門,或模擬緊急事件、事態發展的人員。具體任務:①扮演、替代與應急指揮中心、現場應急指揮相互作用的機構或服務部門;②模擬事故的發生過程(如釋放煙霧、模擬氣象條件、模擬泄漏等);③模擬受害或受影響人員。 
(4)評價人員:負責觀察演練進展情況並予以記錄的人員。主要任務:①觀察參演人員的應急行動,並高妙觀察結果;②協助控制人員確保演練計畫進行 
(5)觀摩人員:來自有關部門、外部機構以及旁觀演練過程的觀眾。 

三、應急預案的評審和改進 
1、不足項:指演練過程中觀察或識別出的應急準備缺陷,可能導致在緊急事件發生時,不能確保應急組織或應急救援體系有能力採取合理應對措施,保護公眾的安全與健康。 
不足項應在規定的時間內予以糾正。可能導致不足項的要素有:①職責分配;②應急資源;③警報、通報方法現程式;④通訊;⑤事態評估;⑥公眾教育與公共信息;⑦保護措施;⑧應急人員安全和緊急醫療報務等。 
2、整改項:指演練過程中觀察或識別出的,單獨不可能在應急救援中對公眾的安全與健康造成不良影響的應急準備缺陷。 
整改項應在下次演練前予以糾正。以下情況整改項可列為不足項:①某個應急組織中存在兩個以上整改項,共同作用可影響保護公眾安全與健康能力的;②某個應急組織在多次演練過程中,反覆出現前次演練發現的整改項問題的。 
(3)改進項:指應急準備過程中應予以改善的問題。整改項不會對人員安全健康產生嚴重影響,視情況改進,不必一定要求予以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