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產事故案例分析練習題(20)

1996年5月的一天,某城市一廢品收購點門口一隻液氯鋼瓶發生泄漏,噴吐的黃色霧狀氯氣威脅著周圍民眾的生命安全。武警地區消防一中隊接到報告後,迅速趕到現場,立即疏散周圍民眾。為防止爆炸,戰士們將冷水澆向氯氣鋼瓶。緊接著,戰士們不顧個人安危,冒險衝上去想堵住泄漏的瓶口,但連續3次都沒有成功,後在帶著防化裝備的市礦山救護隊專業人員協助下,才將泄漏的液氯鋼瓶安全轉移到郊外空曠處。險情終於被排除,但15名消防官兵卻因此而中毒住院。請分析事故原因,以及氣瓶報廢處理的有關安全要求。

答題思路:造成這次事故的主要責任是液氯鋼瓶的使用單位未按國家規定將報廢的液氯鋼瓶交氣瓶檢驗單位進行處理,而是賣給了廢品站。有毒、易燃的氣瓶在報廢處理前,應將瓶中剩餘的氣體進行回收或置換,由指定檢驗單位對氣瓶進行壓扁或解剖破壞性處理。另外,對於危險化學品的搶險、消防,不可盲目行動,應針對每一類化學品,選擇正確的處理方法。

  氯氣是一種黃綠色、有強烈刺激性的劇毒氣體。急性中毒時,輕者會流淚、咳嗽、胸悶,中度中毒會引發支氣管炎或間質性肺水腫,出現呼吸困難、輕度紫紺,重者發生肺水腫、昏迷和休克。吸入高濃度的氯氣,可引起心跳驟停或“電擊樣”死亡,皮膚接觸液氯或高濃度氯氣,暴露部位可有灼傷或急性皮炎。所以搶修和消防人員必須佩戴過濾式防毒面具或隔離式呼吸器。

  氯氣泄漏時,嚴禁向鋼瓶上噴水。因為氯氣易溶於水,生成鹽酸和次氯酸並放出大量的熱能。鹽酸和次氯酸也是強酸,吸入其蒸氣或煙霧,可引起急性中毒,眼和皮膚接觸可灼傷。同時,鹽酸還會腐蝕鋼瓶,放出氫氣;次氯酸受陽光照射又會分解成鹽酸和放出氧,氫氧混和遇明火易發生爆炸。因此,向泄漏的氯氣鋼瓶澆水,不僅起不到降溫作用,反而促使鋼瓶升溫,增加氯瓶的爆炸危險性和形成有毒、腐蝕性強的鹽酸,使搶險堵漏人員面臨更大危險。

  氯氣已廣泛套用於飲水消毒、醫院污水處理和造紙等行業部門,希望使用單位加強氯氣保管、使用和事故搶險安全知識教育,並配備必要的防護面具,避免事故的發生。

  《氣瓶安全監察規定》規定,由氣瓶檢驗單位對報廢氣瓶進行破壞處理,報廢氣瓶的破壞性處理為壓扁或將瓶體解剖。經地、市級質量技術監督行政部門鍋爐壓力容器安全監察機構同意,可指定檢驗單位,集中進行破壞性處理。

  《氯氣安全規程》規定,氯氣泄漏時,現場負責人應立即組織搶修,撤離無關人員,搶救中毒者。搶修、救護人員必須佩戴有效防護面具。嚴禁在泄漏的鋼瓶上噴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