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

1955年,我國召開了“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和“現代漢語規範問題學術會議”。會上通過了國語的定義,那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該標準從語音、辭彙、語法三個方面對國語的標準做出了明確的定義。
 
 國語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

國語既是規範化的漢民族共同語,全國通用,語音就要有一定的標準,要以一個地方的現實存在著的語音為標準音,絕不是什麼人為地虛構的東西;更不能把幾種方音糅雜在一起,勉強地合成一種既非此又非彼的東西。

國語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是漢語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多少年來,北京語音的標準音地位,早已被大多數人公認了。

北京語音音系的形成至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了。以元代周德清所編《中原音韻》為證(時間約在公元1324年前後),這本書如實地記錄了當時的歌曲(北曲)所用的音韻。現在看來,大致與今天的北京音系相合。這本書稱為元、明作曲家用韻、用字的依據。作者“自序”中說:“欲作樂府,必正言語;欲正言語,必宗中原之音。……韻共寫自然之音,字能通天下之語。”其中以中原(北京)之音為正宗,“能通天下之語”,都是值得注意的,這就說明了北京語音在那時已經取得北京標準音的地位。

北京這個地方,大約1000年來,遼、金、元、明、清各朝都在這裡作過京都,一直是政治文化中心。在漫長的歷史時期中,北方有過不少的大戰爭和民族遷徒,北京語音和北方各地語音不可避免的相互影響。北京因其大城市的地位,人口頻繁地流動,自然也吸取了不少地方語音,因而在北京語言中是有其代表性的。

明、清以來有所謂“官話”——北京音的北方話,隨著當時的政治力量傳布到各地,在全國漢族當中立下根基。“五四”運動以後,有所謂“國語統一運動”,後期的“國語”“國音”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的。大約幾十年以來的話劇、電影、曲藝、廣播等,早就採用了北京語音。北京語音既然被大多數人所接受,喜歡聽,喜歡說,聽得懂,說得出,於是自然地取得了作為國語的語音標準的資格。

推廣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的國語,並不是要求每個人都能說得像北京人一樣,北京語音是一個標準,這是大家努力學習的方向,應當根據不同對象,提出不同要求,逐步提高。推廣國語,並不是要消滅方言。方言不應該。也不能夠用不為的方法消滅,只能在漢語的發展中逐漸變化。同時,國語也在吸收別的方言。推廣國語是消除方言隔閡,使各方言區的人除了會說方言之外,還要學會說國語,以便互相交流思想。另外,還要說明,國語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是就其整個語音體系來說,並不包括北京的一些土語、土音。有些土音是特殊的“音變”,比方詞語中過度的“弱化”音節(聽起來含糊不清),隨著一些土詞而發生的讀音變化,至今保留在一些老北京人口中,這卻不是我們所要採用的,推廣的。凡瑣細的語音區別,不成規律的聲音變化習慣,只能給北京一個地方服務,並不能用做國語的標準音,作為標準音的北京語音,一定是經過甄別卻取,淘汰了蕪雜的東西,這才可以作為標準,讓全國人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