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雜感錄(之一)

  我記得有位大科學家說過,一個大寫的人,應對人類社會有所貢獻!要索取,更要給予。用我們傳統的說法,就是一位有出息的人,應為社會主義祖國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立德、立功、立言”。我想,當一位有出息的人創造了豐功偉績,又有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即應由自己或他人把這些偉績和經驗,不論用什麼體裁,忠實地記錄、整理和歸納、演繹出來,上升為某個領域的科學規律和系統理論,成為我們人類社會發展的一種共同財富,且傳諸後世——這就是“立言”的歸宿吧! 我相信,為人民創造了幸福生活的人,人民是不會忘記的。他自己也能因此而得到幸福和滿足。我也想,從事這種崇高的直接或間接的“立言”事業,也是對祖國、對民族和人類社會的一種可貴的貢獻。當今,武術界興起一種編書、寫書的熱潮,為徒子徒孫留下一份寶貴的財富,那是值得倡導和讚賞的。

 我平常有一種激昂的心情,聽說武友中有誰在編書、寫書,我就為他感到特別高興,如需要,我還願助其一臂之力。其實,我對武術項目沒有多大的發言權。具體到某個拳種,更是如此。但我對武術的興趣特別大。這不是為了別的什麼,就因為武術是我中華民族極其優秀、又極其豐富的傳統文化。促使武術這種偉大事業的蓬勃發展和興旺發達,是我們炎黃子孫義不容辭的責任。這就需要我們廣大有識之士,包括全體武術工作者和愛好者,像愛護自己的眼珠子一樣,去關愛它、扶植它,且殫精竭慮地去挖掘、整理,去繼承和傳播,以至把它發揚光大。 我願做個弘揚中華武術的“義工”,願為這個偉大的事業添磚加瓦,奔走呼號、搖旗吶喊。 經過一番思考後,我最近對武術的全面健康發展,提了兩大意見。一是習武之人必須同時學好文化,且武術館校應以文為主。為什麼?這是因為武術是一種精邃和廣袤的文化現象,要想真正掌握,沒有一定文化功底是不行的。何況當今社會發展對人才的全方位需求,以及獨生子女的家長們“望子成龍”或“願女飛鳳”的強烈意願。我在寫文章、武術論壇會或在武術館校授課時,都頑強地闡明我這個觀點,也得到了廣大同好和師生們的贊同。二是我們想要武術真正意義上的普及和發展,應給武術重新定位。不能只囿於當前把武術圈在“體育範疇”內。實事求是地說,體育遠遠包涵不了它。

   武術崇尚武德修養,“武德”是它的靈魂,包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武術還可以培養人的頑強進取、韌性戰鬥、不屈不撓的意志品格,能使桀驁不馴之輩,培養成為棟樑之材。我們應把武術作為一種“國魂”“國粹”——優秀的傳統文化,來繼承、來弘揚,如語文、數學、外語一樣,從幼稚園到大學,進入各級各類學校。我深信,二十、三十年後,就像外國朋友所理解的那樣,不僅我們國家總理、國家主席會武術;而且元帥、將軍、士兵,以至全國老百姓,都會武術。那該多好啊!為了更好地借用電視媒體的威力,我又嘔心瀝血地撰文,向中央電視台建議舉辦“cctv武術電視大賽”,得到他們的肯定和重視。

 太極拳,屬於武術。有人說太極拳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有一定的根據和道理。我想,至少也有數百年。它以攻防技擊為核心,遵循中國古代太極陰陽學說之理而融人於武術,隨著社會長期的發展和需要,由萌發而形成,繼而逐步成長、繁衍、完善,以至於爐火純青,漸漸派生出諸多拳派,成為當今中華武術寶庫中的一種極為重要的拳種。

 弘揚太極拳,也是一種偉大而崇高的事業。人說太極拳是一種“哲拳”,我贊成。因它崇尚陰陽學說,遵循著一種圓的運動規律。其內涵充滿著唯物辯證法和人生哲理。如剛柔、快慢、開合、進退、上下、左右、前後等等對立統一的法則。

 人說太極拳是一種“武拳”,我也這樣認為。因為它仍以技擊為核心,每一招式都具有攻防含意;雖以柔為主,仍以柔化剛,剛柔相濟,如借力打力,牽動四兩撥千斤。只是其技擊性不像其他拳種那樣彰顯罷了。 人說太極拳是一種“文拳”,這也對頭。因為它的內涵又深藏著厚重的文化底蘊。它的動作名稱,如“白鶴亮翅”“青龍出水”“玉女穿梭”等,頗具詩意;“歌訣”“拳諺”,也素有武術“唐詩”之稱;清人王宗岳著、被後人奉為研修太極拳經典的“民拳”,或說它是“人拳”“健身拳”,我覺得都很貼切。從各種武術拳種傳播的實際考察,太極拳最具有廣泛的民眾基礎,海內外學練太極拳的平民百姓是最多的。他們認為這是一種東方的人文哲學,是一種老少鹹宜的健身運動。曾有人預言:“21世紀,中國的太極拳將是世界人民最喜歡的健身項目。” 但我更感讚佩的是,有那么一大批先賢俊傑,或可畏後生,對武術太極拳前輩豐富的實踐和人生的感悟,在那兒腳踏實地、皓首窮經地去研習、探索,一心一意地在繼承、整理,發展、創新,並不遺餘力地推而廣之。可當今有一種現象,值得我們三思而應自勉,有的人竟熱衷於爭“發明權”,搶“正宗”、鬧“嫡傳”,打擊別的拳派,鬧得不可開交,打口水仗,甚至對簿公堂。全忘了武林先輩們有關於“武德”的諄諄教誨,使我們這些武術愛好者也都感到痛心。 

 我想起了毛澤東的一句名言佳句:“黨外有黨,黨內有派;黨內無派,稀奇古怪。”現在我們可否套用一下,對武術界這樣說:“拳外有拳,拳內有派;拳內無派,稀奇古怪?”!武術的拳種、門派,是客觀存在;其正宗、嫡傳,也是客觀存在;其發展歷史,更是客觀存在。我們應該面對現實,承認拳種門派,相互關照,可不應鬧“門派(戶)之見”!我常想,你爭這個、他爭那個的,實際沒有啥用。只要大家在各自的崗位上,為武術、為熱愛的拳種或拳派一心一意、默默耕耘,做點實實在在的貢獻,比什麼都強。可喜的是有許許多多武術界的有識之士都是這樣做的。我由衷地尊敬他們。我懷念赫赫一世的武林先輩:如董海川以“神勇”譽世,郭雲深以“崩拳”揚名,劉蘭奇以“文武”載道,他們相互傾慕、相互切磋,以至“永結金蘭”之好;嗣後,又有“不分畛域,清除界限”的“七俠結義”“九俠盟哲”(注),傳為一時的佳話。他們以大海的胸懷,彌勒的肚量,來面對人生、面對事業,面對拳派武友,令人肅然起敬!為我們後學做出了榜樣。

註:“七俠”,即指八卦掌及形意拳名師尹福、程廷華、李存義、耿成信、周明泰、劉德寬、張占魁等消除拳種門派界限的結義;“九俠”,是指“七俠”之外,又有田靜傑、劉鳳春先後加入盟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