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皮影藝術

皮影簡介   
“皮影”是對皮影戲和皮影戲人物(包括場面道具景物)製品的通用稱謂。中國皮影藝術,是我國民間工藝美術與戲曲巧妙結合而成的獨特藝術品種,是中華民族藝術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顆精巧的明珠。皮影戲是讓觀眾通過白色布幕,觀看一種平面偶人表演的燈影來達到藝術效果的戲劇形式;而皮影戲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場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間藝人用手工,刀雕彩繪而成的皮製品,故稱之為皮影。皮影戲是我國出現最早的戲曲劇種之一。它的演出裝備輕便,唱腔豐富優美,表演精彩動人。千百年耒,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所以流傳甚廣。不僅如此,皮影戲還對國內外文化藝術的發展起過一定的作用。有不少新的地方戲曲劇種,就是從各路皮影戲唱腔中派生出來的。中國皮影戲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皮影戲的表演藝術手段,對近代電影的發明和現代電影美術片的發展也都起過先導作用。西方世界從十八世紀的歌德到後來的卓別林等世界文化名人,對中國皮影戲藝術都曾給予過高度的評價。建國後,毛澤東、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也曾多次以皮影戲來招待國內外賓客。然而,皮影戲藝術在遭遇“文革”劫難之後,瀕危的處境至今未能扭轉。至於皮影戲中人物、景物的造型與製作,卻又是屬於我國的民間美術範疇。它的藝術風格,在民族藝苑裡也是獨樹一幟。它為了適應皮影戲的幕影表現形式,採取了抽象與寫實相結合的手法,對人物及場面景物進行了大膽的平面化、藝術化、卡通化、戲曲化的綜合處理。其臉譜與服飾造型生動而形象,誇張而幽默。或純樸而粗獷,或細膩而浪漫。再加上雕功之流暢,著色之艷麗,通體透剔和四肢靈活的工藝製作效果,著實能使人賞心悅目,愛不釋手。皮影人製品(簡稱影人)不只是用於皮影戲的演出,而且每個人都可以用雙手耍玩娛樂,還可以置於窗前或白牆之上,作為室內藝術裝飾。由於皮影造型古樸典雅,民族氣味濃厚,既具有藝術欣賞性又有收藏價值,所以國內外很多博物館、收藏家、藝術工作者和皮影愛好者都藏有中國皮影。在國際交往中,也常有國人以中國皮影為上等禮品贈與國際友人。


走進皮影

 
許多年來,由於各種原因,我們已經遠離了許多傳統文化,遺失了許多民間藝術,再要走近它,了解它,已很不容易。這是我追尋皮影戲的深切感覺。皮影戲從名字看,皮影戲首先是戲,所以有關戲的一些基本特徵它都有,吹拉彈唱,一樣都少不了,嗩吶、二胡、板胡、梆子、鼓、鑼、等唱大戲的傢伙不能少;再加上一部戲,生醜淨旦、黑紅花臉,角色眾多,行當齊全,演員不能少,但由於薪水、報酬等各方面原因,人又不能太多,所以,一般的班子台前幕後共五至七人,人少,事多,戲班子成員都必須能文能武,能拉會唱,身懷絕技,戲一開場,一個人操幾件傢伙,扮幾個角色,手裡傢伙使不停,嘴裡唱詞不斷,一個蘿蔔幾個坑都得填好。又因為是皮影戲,所以好在皮影、奇在皮影。皮影里用上好的牛皮做成,各式各樣七八米高的人、物、鬼、怪,鮮活逼真,人不分貧富貴賤,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狀元乞丐,眾生百相,一應俱全,物不分花草樹木,狼蟲虎豹,飛禽走獸,世間萬物,應有盡有,可以這么說,世上有的它有,世上沒有的它也有,比如神仙鬼怪、鬼、魅、魎、都刻劃得出神入畫,維妙維肖。一個人物稱一根線,一個箱子少則六七十根線,多則一百五六十根線,置多少線,全由置箱子的人的財力決定。皮影最絕的是,凡有生命的東西都能讓動起來,因為,皮影是零件組裝的,根據生理構造,人可以從大的關節分成13件,馬由六件組成,這樣提袍甩袖,拉馬拽凳,擊鼓上堂,沙場點兵等場面過程才能栩栩如生,活靈活現。皮影戲中的挑線的是個全把式,是一台皮影戲的核心和靈魂,常常經紀、劇務、導演、演員、挑線一身擔,大到寫戲,攢人,小到場次安排,都由他一個說了算,特別是皮影戲一般都沒有現成的劇本,而是一代一代老藝人口傳心授,憑記憶唱戲,那一本本的戲詞、故事,全裝在人的心裡,支起傢伙,張嘴就來,出口成戲,但決不信口雌黃,胡編亂造,是征藩還是平叛,是上文臣還是下武將,都有來龍去脈,前因後果,據老藝人講,挑線的肚子裡裝不下二三十部戲,就唱不出去,這般本事,不但要有天賦,而且要下功夫,非一朝一夕之功,也不是想乾就能幹的。皮影戲,顧名思義就是影子戲,用一張潔白無瑕的絲網展開撐起來作亮子,這個亮子大致有五尺長四尺寬,豎立在選定的場地上,把觀眾和藝人隔成了台前幕後,亮子的後上方有一光源,把亮子照得雪白一片,排成的根據劇情的發展,把不同角色或道具排到亮子後面,緊貼亮子,通過透視的原理,角色及道具的影子就透射到亮子上,戲中的場景不論是亭台樓閣,還是寒窯聖殿,戲中角色的一顰一笑,一舉手、一投足,亮子前的觀眾都能一目了然,心領神會,技藝高超的戲班子,挑線的與演唱的總能配合得天衣無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