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與熊掌何能兼得

壽山石雕作為一門獨特的雕刻藝術,有它特殊的藝術表現形式。成功的藝術家,往往都有自己的專長,在發揮自己的專長中,還要根據不同的表現對象,運用不同的表現手法,經過孜孜以求的努力,達到最佳的藝術境界。

以下我就自己的藝術成長道路,特別對魚、熊兩類題材的創作,論述成功與成功背後的艱辛。

在將近60年的藝術生涯中,我的獲獎作品不計其數:壽山石雕名作《錦鱗遊樂》與《海底世界》,分別在1982年、1990年獲得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中的“優秀創作獎”與“金杯獎”;雕熊題材《寒天一霸》,在1991年獲福州市工藝美術如意獎中的“特等獎”;另一件“熊”題材作品在1999年12月上海舉辦的“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珍品展暨全國工藝美術優秀作品評選”會上,獲得“金獎”;前不久,我的一件壽山石雕《非洲風暴》在福建省“候選國石精品展”上,又獲得金獎的殊榮,……。

我的作品能得到大家的歡迎與肯定,能得到這么高的榮譽,使我受到很大的鼓舞與鞭策,黨的關懷與培養,才有我們藝人的今天!我十分珍惜。在讚揚聲中很多人問我成功秘訣何在?

首先,決不是我有聰明過人之處,在藝術道路上,我是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雕刻技藝日臻完善是長期探索出來的。

解放前,我家道貧寒,13歲就跟隨舅父學木雕。由於自己對藝術有強烈的愛好,很快就入門。但是舊社會藝人沒有地位,生活過得很清苦,沒有條件發揮自己的特長。

解放後,黨和政府關懷我們,雕刻藝人走上了合作化道路,上級領導十分關心藝人的學習與成長,儘量創造條件讓大家學習理論知識。1958年,我被送往省進修班學習人物、動物的解剖知識。實踐與理論相結合,再加上我上進心強,能吃苦耐勞,技藝有了長足的進步,成為生產上的佼佼者。那時木雕熊在國外尤其在蘇聯較為暢銷,經常是批量生產,時間緊、任務重。我是雕熊小組的主要成員,為了提高工作效率,保質保量完成任務,我想來個技術革新,我鑽研熊的結構,經常跑到動物園對熊寫生,並自費買了許多木料利用業餘時間在家裡反覆試驗,“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努力,我一天能刻出40隻2—3寸規格的熊坯,而且從沒出過廢品。(別人一天只能刻lo只。)要是說賺錢,當時是按勞取酬,我完全可以多賺些,但是我更注重雕刻技藝的提高,完成了產值任務後,還擠出時間搞創新。由於工作努力,善於鑽研,在合作社工作期間年年被評為先進生產者,還被評為福州市優秀共青團員。1960年,我被福建省工藝美術學校聘用,擔任實踐創作教師,教學相長,使我有機會學到更多的理論知識,吸取更多的藝術精華。

1970年我改攻壽山石雕,我十分喜愛壽山石的天生麗質,早就想將壽山石的自然色彩套用到作品中去,賦石頭予新的生命。在壽山石雕創作中,我雖然有許多類型的雕刻品,不管是古代的還是現代的人物,或者是各種動物,我一上手都會。但是我想:一個人的精力有限,倘若淺嘗輒止,樣樣都會,也只能是技術平庸,怎有特色可言?就比如齊白石畫蝦,徐悲鴻畫馬,黃胄畫驢,這些有成就的畫家能達到藝術高峰不都是能突破一點,全面提高?他們這種集中憂勢攻關的方法不是很值得我們借鑑嗎?我刻木雕熊有獨到之處,創作的石雕金魚曾被北京、上海美術館收藏,有的還獲過獎。我林亨云何不來個以專帶面,就在熊與魚的題材上創出自己的特色?於是我決心在這些題材上繼續研究,繼續摸索,以求新的突破。

我相信真知來自實踐,來自有心的捕捉。從此我對熊與魚類的探索簡直到了痴迷的地步。凡是出國辦展還是出差,空餘時間我並不是逛商店或遊山玩水,而是看畫展,跑動物園,或者逛書店,看到有關介紹熊與魚類的書籍與錄像帶,都不惜重金購買。除了大量收集資料外,我家裡還擺了大大小小的魚缸,養了許多種小魚,有些名貴的魚種不易養活,就利用較便宜的石材雕下準確的樣本。石雕的刀法與木雕不同,雖然我對熊的解剖很熟悉,但石雕刀法還是新課題,我潛心研究,做了許多局部肌肉與皮毛的走向的刻劃……,人家畫家創作有“廢紙三乾”之說,而我真可謂是“廢石三千”。這樣我在實際創作中就能得心應手、水到渠成,無論是優質石材還是一般石種,我都會刻劃得淋漓盡致,使其成為藝術珍品。現就我的《海底世界》與《寒天一霸》為例,談談我怎樣使壽山石材成為藝術珍品。

《海底世界》採用的是壽山石中名貴的琪源洞高山石,重量約達140多斤,是一塊色彩斑斕的大型優質石料。眾所周知,要尋到珍貴奇特的大型壽山石是相當不易的,要是創作上失誤,豈不可惜?因此我對創作的每一個環節都一絲不苟。首先,我進行周密的“相石”,細緻地察看各種色彩分布的深淺,各個部位質地松硬的狀況,以及有無雜質與砂丁等。一般來說,對於雜質與砂丁要先進行挖“髒”,若是不易去掉就要考慮化瑕為瑜。我在“吃”透這塊石材的情況下,再用毛筆勾勒輪廓進行布局,經過反覆推敲,將結晶的白色設計成幾隻金魚與吳郭魚,白色上的黑點恰好在金魚的水泡眼上,刻成了名貴的“烏龍睛”;幾處烏黑髮亮的黑色,設計成“劍尾魚”;金燦燦的黃色,設計成高貴的“鳳凰魚”;紅潤的色澤,設計成華麗的“神仙魚”與“珍珠魚”;那些混雜的顏色,就順勢設計成“花斑魚”及“花邊魚”。值得一提的是我所說不易去掉的砂丁,在這裡也得到了巧妙的套用,一條白色的吳郭魚正張著大口吐出許許多多晶瑩發光的小魚,而小魚閃亮的眼珠卻是針眼大的小砂丁,真是妙趣橫生,巧配天然。對於質地較硬的乳白色,我用鏤空手法設計成珊瑚與水草。作品中千姿百態的魚兒象穿上各種閃閃發亮的綢緞衣裳漫遊在珊瑚水草中,使我們仿佛置身於美麗的海底水晶宮。這件作品充分發揮了佳石的魅力,無疑是件藝術珍品。

總結《海底世界》的創作,我認為對壽山石優秀石種應注意“三忌”:一忌上重下輕,不然比例失調,看上去“懸”,使人望而生畏,又容易折損;二忌僅在表面的色彩上布局,這樣不分層次與遠近,刻劃的對象猶如貼上去似的,使人看了索然無味;三忌不分石質與內層的色彩,隨意鏤空,破壞了石材,又難以補救。總之,石佳藝更精,才能出珍品。

佳石畢竟不多,對於一般的石種,只要精雕細琢,做到形似神似,亦是難得的藝術品。這裡以《寒天一霸》為例,這件作品是刻劃熊的題材,自然界的熊是龐大的食肉類動物,性情凶暴,但又具有憨笨頑皮的幽默感。熊的種類有黑熊、褐熊和白熊等,除北極熊頸部較長,鼻子較尖並有長毛外,其餘各類比例結構都相似。熊外形呈橢圓,全身長度約為頭部的3倍,熊頭從頂部俯瞰呈三角形,從正面看則近似圓形,耳朵也是圓形,背部較平,四腿肌肉屈伸成人字形,後掌象人的腳掌,前掌長圓形,走路時五爪不著地。熊走動的特點是腳掌向內擺,如內八字腳。小熊的特徵是頭頂高,前額凸出,鼻子耳大,軀幹短小,腿相對顯得高些,性情活潑可愛……。掌握了熊的這些解剖結構,構思設計時才能套用自如。

我的《寒天一霸》是一塊普通的壽山焓紅石,主色調是白色,內含幾片淺紅色,質地不像《海底世界》石材那樣細膩撫媚。我先“相石”,然後依形設計了幾隻不同動態的北極白熊在冰川雪地上覓食,淺紅色的或有斑點的部位設計成熊的食物——魚,大小不一的熊正在你撕我咬地爭食或覓食。布局設計時我先確定各只熊的位置,再從各個角度審察每隻熊的比例結構是否準確,然後將頭、眼、鼻、耳、足、尾各部份的形態呈現出來,初坯較為滿意時,最後再進行細部刻劃。我在這裡要指出的是:細部刻劃十分重要,一定要注意兩個問題,第一要注意熊毛分布的走向與規律,先分大毛後分小毛,毛才會自然鬆動,熊毛該長則長,該短則短,注意長短有別,例如熊的臀部及大腿就要挑長毛;另外一點石雕挑熊毛的工具要十分講究,俗話說“功夫全,工具半”、“磨刀不誤砍柴功”。我自製了一些銳利的正刀、立刀與迴轉刀等,區別使用,如對於捲曲的毛,只能用迴轉刀,若用了正刀與立刀,挑出的毛就不柔軟自然。挑毛時要做到心中有數,大膽下刀,細心收拾。總之,熊毛的紋理、長短、走向、彎曲、深淺、疏密有所區別,挑得好才有質感與彈性……。

綜上所述,掌握熊的解剖與結構以塑造“形”,刻劃好細部以體現“神”,形似還要神似,兩者缺一不可,不然“畫虎不成反類犬”,不倫不類,算什麼創作呢?

回顧我的藝術歷程,成績是我長期對藝術的不懈追求取得的。“不積矽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大海”,道理十分淺顯。“鍥而不捨,持之以恆”是我成功的秘訣所在。現在我雖然已步人古稀之年,但“藝無止境”,“攀登莫問高”,我仍要繼續努力,活到老學到老,進一步為我國工藝美術事業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