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牛蛋石的雕刻技藝

  福州壽山石品種繁多、石質脂潤、色彩斑斕,為中國“三大彩石”之首,其中田黃、芙蓉、荔枝、善伯、優質旗降石等名貴石料,歷來被人們所鍾愛,或加工成印章、或雕刻成精美的擺件,成為高雅的藝術欣賞品。

隨著雕刻技藝的發展和提高,人們對藝術品鑑賞能力和水平也在不斷增強和提高,優質優工雕刻品普受歡迎,牛蛋石等奇石巧雕的藝術品更受人們的青睞。

牛蛋石,又稱牛蛋黃、牛蛋田,產於壽山溪與大洋溪的溪澗中、田地里。石成獨塊,形或扁或圓,也有不少自然形狀。皮或白或黑或黃,石心多為黃色,也有少量為紅色或黑色,三色相間極少。牛蛋石雖不及田黃石昂貴,也不似荔枝洞、高山石那樣晶瑩透亮,但它卻凝潤沉著,天然樸實,且產量不多,形態各異,經藝人精巧雕刻,就成為一件非常獨特的藝術珍品。

筆者對牛蛋石情有獨鍾,多年來創作了數件以優質牛蛋石為原料的作品,有的獲優秀作品獎,有的被港、台、新加坡藝術家所收藏。

林元康、郭發檉、林飛等雕刻名家更以高超的技藝將普通的牛蛋石刻成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倍受人們稱讚。綜述成功者雕刻技藝,主要有以下三種:

一、注重相形度勢。要將形態各異的牛蛋石變成為美妙神奇的藝術品,並且要儘可能保持石質的自然形狀、天然色澤和韻味。首先要相形度勢,即根據石形石色自然之特點,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表達某一種內容。使內容既合情又合理,既誇張又有度,將自然造化美與藝術美相結合,做到因料構思、因材寓意,達到珠聯壁合最佳的藝術效果。如高級工藝師林元康創作牛蛋石作品《羅漢》、《劉海》,就是根據石料的自然形狀,依形雕刻,因色取巧,露出的少部分黃色和紅色石心,雕刻人物形象,保持黃色和黑色的外形。透過外皮,使人感覺到內心所刻劃的人物比例合理,結構自然有序,且內外協調統一,達到理想的藝術效果。高級工藝師林飛、林東合作的牛蛋石作品《盤古開天地》,也是根據材料的扁圓形外狀,依勢取巧進行雕刻,生動地表現了太古時代盤古在黑暗混沌的宇宙中,手握板斧,開天闢地的雄姿,給人留下無盡的藝術享受。該作品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因而在“福建省首屆工藝美術爭艷杯”大賽上榮獲金獎。

二、刻工主次有別。牛蛋石雕刻,在技巧上有別於其他壽山石圓雕。一般圓雕作品比較注重整體結構比例,無論是人物、動物,還是山水花鳥類題材,前後左右,來龍去脈,基本上都刻得一清二楚,主次一樣用心,一樣精雕細刻,如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郭功森佳作《九鯉連環??》、林亨雲大師傑作《海底世界》、馮久和大師代表作《欣欣向榮》等.而牛蛋石雕刻,十分注重保持材料的自然美和固有的色澤美。次要部位稍略加工,或不動一刀,天然生成。主要部位如人物的面部及手腳等,則十分精心雕刻,做到突出主題,天然造化與人工藝術水乳交融,相輔相成。如筆者創作的牛蛋石《濟公》、高級工藝師劉愛珠創作的《漁翁》等。在雕刻技藝上都體現了粗獷與細膩對比,主與次對比。

三、求“形似更重神似”。“形”指藝術形象存在的形體,“神”指藝術形象的內在精神。如何實現“形”與“神”的辯證統一,是十分重要的雕刻技巧。藝人在創作圓雕作品時,一般要求形象逼真,刻劃全面細緻,而牛蛋石材料奇特,故應發揮材料自然美的優勢,講究依形造勢,突出自然形態,追求“形似”,尤重“神似”,將作品介於似與不似之間,力求形神兼備,增強藝術效果。如高級工藝師郭發檉創作的《福壽雙全》,就是利用一塊天然扁形牛蛋石,相形度勢刻就一隻大鱉和一些小鱉,褐黑色的鱉背,淺黃色的鱉腹以及鱉頭、鱉腳,與大自然鱉的顏色十分相似。更妙的是作者利用俏色刻劃的一群剛出生的小鱉依偎在母親的身旁、腹下及背部,顯得十分溫馨可愛,栩栩如生,可謂“神似”又兼“形似”。因龜鱉寓意長壽,又子女繞膝,取名《福壽雙全》,受到行家高度評價,在省工藝美術爭艷杯大賽會中榮獲“銅杯獎”。“以形顯神”並不是一件易事,而創作者把握審美中的聯想,發揮能動的創造性,通過聯想、想像賦予審美對象的情感和意義,將“神”依附“形”的變化,才能達到最完美的再現。

牛蛋石獨特的雕刻技巧和藝術特色,越來越受到人們高度的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