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了解路由器與交換機的區別1

  計算機網路往往由許多種不同類型的網路互連連線而成。如果幾個計算機網路只是在物理上連線在一起,它們之間並不能進行通信,那么這種“互連”並沒有什麼實際意義。因此通常在談到“互連”時,就已經暗示這些相互連線的計算機是可以進行通信的,也就是說,從功能上和邏輯上看,這些計算機網路已經組成了一個大型的計算機網路,或稱為網際網路,也可簡稱為網際網路、互連網。 
常見連線埠的作用、漏洞和操作建議 
將網路互相連線起來要使用一些中間設備(或中間系統),iso的術語稱之為中繼(relay)系統。根據中繼系統所在的層次,可以有以下五種中繼系統: 

1.物理層(即常說的第一層、層l1)中繼系統,即轉發器(repeater)。 

2.數據鏈路層(即第二層,層l2),即網橋或橋接器(bridge)。 

3.網路層(第三層,層l3)中繼系統,即路由器(router)。 

4.網橋和路由器的混合物橋路器(brouter)兼有網橋和路由器的功能。 

5.在網路層以上的中繼系統,即網關(gateway). 

當中繼系統是轉發器時,一般不稱之為網路互聯,因為這僅僅是把一個網路擴大了,而這仍然是一個網路。高層網關由於比較複雜,目前使用得較少。因此一般討論網路互連時都是指用交換機和路由器進行互聯的網路。本文主要闡述交換機和路由器及其區別。 

2  交換機和路由器 

“交換”是今天網路里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個詞,從橋接到路由到atm直至電話系統,無論何種場合都可將其套用,搞不清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交換。其實交換一詞最早出現於電話系統,特指實現兩個不同電話機之間話音信號的交換,完成該工作的設備就是電話交換機。所以從本意上來講,交換隻是一種技術概念,即完成信號由設備入口到出口的轉發。因此,只要是和符合該定義的所有設備都可被稱為交換設備。由此可見,“交換”是一個涵義廣泛的詞語,當它被用來描述數據網路第二層的設備時,實際指的是一個橋接設備;而當它被用來描述數據網路第三層的設備時,又指的是一個路由設備。 

我們經常說到的乙太網交換機實際是一個基於網橋技術的多連線埠第二層網路設備,它為數據幀從一個連線埠到另一個任意連線埠的轉發提供了低時延、低開銷的通路。 

由此可見,交換機內部核心處應該有一個交換矩陣,為任意兩連線埠間的通信提供通路,或是一個快速交換匯流排,以使由任意連線埠接收的數據幀從其他連線埠送出。在實際設備中,交換矩陣的功能往往由專門的晶片(asic)完成。另外,乙太網交換機在設計思想上有一個重要的假設,即交換核心的速度非常之快,以致通常的大流量數據不會使其產生擁塞,換句話說,交換的能力相對於所傳信息量而無窮大(與此相反,atm交換機在設計上的思路是,認為交換的能力相對所傳信息量而言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