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振興規劃通過評審中央投資傾斜

“中央政府投資向東北地區傾斜”、“在東北地區率先實行內資企業所得稅工資支出稅前全額扣除辦法”、“研究設立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產業投資基金”……
11月27日,據獲悉包括上述重要舉措在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已經被清晰地寫入《東北地區振興規劃(初稿)》(下簡稱《規劃(初稿)》)。
這份指導東北地區振興的綱領性檔案已經通過專家評審,各部委和東北三省一區的反饋意見正在匯集中。
一位參與評審的專家透露,《規劃(初稿)》還將在各方意見的基礎上進行修改,預計於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上報國務院審批。
八大規劃重點
《規劃(初稿)》鎖定為八大關注重點:面臨的形勢;指導思想和振興目標;促進產業最佳化升級;推進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協調區域發展;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強發展活力和政策措施與實施機制。
10月26日,國務院振興東北辦在北京召開了第三次工作會議暨專家諮詢組會議,會議由國務院振興東北辦副主任宋曉梧主持,專門對《規劃(初稿)》再次展開頭腦風暴。
本報記者了解到,會上綜合規劃組對《東北地區振興規劃》進行了匯報,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十一五”規劃專家委員會成員陸大道任專家諮詢組組長、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劉昌明等十多位資深專家組成的諮詢組對規劃文本進行了論證,發改委各司局、東北三省一區發改委、國家環保總局的有關領導參加了會議並就規劃的完善提出了建議。
“特別是在對完善振興經濟政策上給出了非常具體的支持。”一位與會專家如此評價,這正是《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出台三年多來,東北地區所一直期盼的。
規劃期以“十一五”為重點,同時對重大問題展望到2024年。
解決資金問題:增量與存量並重
統計數據顯示:2002年~2005年東北三省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3.9%,而同期的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高達30.5%。
在此基礎上,《規劃(初稿)》為東北地區提出的振興目標是,“十一五”期間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1%,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4800元。
一方面目標清晰明確,另一方面政策保障也隨之到位。
《規劃(初稿)》中已明確提出“中央政府投資向東北地區傾斜”。遼寧省社會科學院一位省情研究專家向記者分析,“這標誌著中央開始明確提供政策來解決振興東北的資金需求問題”。
在振興的增量保證上,重化工業和裝備製造業無疑為東北地區提供了巨大的經濟成長空間。《規劃(初稿)》提出研究設立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產業投資基金,支持裝備製造業、重要原材料工業、農產品加工業、高技術產業及相關產業發展。
瀋陽市發改委有關人士告訴記者,針對《規劃(初稿)》,他們早在10月底所上報的意見便是希望能夠把沈西工業走廊作為國家重點支持的開發區納入規劃。
同時,《規劃(初稿)》在解決東北地區沉重的歷史包袱上,也給予了相當大的支持力度。例如,中央財政對糧食主產區、國有林區和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積極給與支持。推進完善增值稅轉型試點工作。落實企業歷史欠稅的豁免政策。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等。
此外,國家政策性銀行還將繼續加大對東北地區的信貸支持。擬研究建立區域性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的再擔保機構。支持國有商業銀行靈活處置不良資產,並選擇有條件的老工業基地城市開展不良資產處置試點。
在增量和存量改革的基礎上,綜合改革還將加大扶持力度,特別是在東北地區將率先實行內資企業所得稅工資支出稅前全額扣除辦法。此前,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在今年9月發文將內資企業所得稅工資支出的稅前扣除限額由原來的人均每月800元調整為1600元。此舉當時被稱為“兩稅合併”改革前的一項重要政策調整,而若能在東北地區率先實行全額扣除,則無論對於“兩稅合併”還是東北振興都有重要的意義。
此外,《規劃(初稿)》還提出實行再投資抵免政策,對投資東北地區的內外資企業用作再投資的利潤免徵所得稅。
前述專家分析認為,這表明中央政策支持和開發重點都逐步向北方地區轉移。
接受採訪的專家們一致認為,中央能夠提供好的政策只是東北振興的要素之一,接下來更為重要的課題便是東北地區如何把握機會,運用好這些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