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中與CPA有關的內容

2005年12月31日,《外國投資者對上市公司戰略投資管理辦法》(商務部、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稅務總局、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國家外匯管理局令2005年第28號 )正式頒布,該辦法自發布之日起30日後施行。其中第十二條規定:“上市公司或投資者應向商務部報送以下檔案: (八)經註冊會計師審計的該投資者近三年來的資產負債表;” (全文見中注協網站《法規信息資料》2006年第2期)

2005年12月19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資委《關於進一步規範國有企業改制工作的實施意見》(國辦發[2005]60號)。其中與註冊會計師行業有關的內容有:

一、 嚴格制訂和審批企業改制方案(一)認真制訂企業改制方案。……改制的操作程式,財務審計、資產評估等中介機構和產權交易市場的選擇等。

二、 加強對改制企業的財務審計和資產評估(一)企業實施改制必須由審批改制方案的單位確定的中介機構進行財務審計和資產評估。確定中介機構必須考察和了解其資質、信譽及能力;不得聘請改制前兩年內在企業財務審計中有違法、違規記錄的會計師事務所和註冊會計師;(二)財務審計應依據《中國註冊會計師獨立審計準則》等有關規定實施。其中,依據國家有關規定計提的各項資產減值準備,必須由會計師事務所逐筆逐項審核並出具專項意見,與審計報告一併提交國有產權持有單位作為改制方案依據,其中不合理的減值準備應予調整。……(四)改制為非國有的企業,必須在改制前由國有產權持有單位組織進行法定代表人離任審計,不得以財務審計代替離任審計。離任審計應依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中央企業經濟責任審計管理暫行辦法》(國資委令第7號)及相關配套規定執行。財務審計和離任審計工作應由兩家會計師事務所分別承擔,分別出具審計報告。(八)非國有投資者以實物資產和專利權、非專利技術、商標權、土地使用權、探礦權、採礦權、特許經營權等資產評估作價參與企業改制,由國有產權持有單位和非國有投資者共同認可的中介機構,對雙方進入改制企業的資產按同一基準日進行評估;若一方資產已經評估,可由另一方對資產評估結果進行覆核。(九)在清產核資、財務審計、離任審計、資產評估、落實債務、產權交易等過程中發現造成國有資產流失、逃廢金融債務等違法違紀問題的,必須暫停改制並追查有關人員的責任。

五、嚴格控制企業管理層通過增資擴股持股(四)規定:“存在下列情況之一的管理層成員,不得通過增資擴股持有改制企業的股權:3.向中介機構提供虛假資料,導致審計、評估結果失真,或者與有關方面串通,壓低資產評估值以及國有產權折股價的;4.違反有關規定,參與制訂改制方案、確定國有產權折股價、選擇中介機構,以及清產核資、財務審計、離任審計、資產評估中重大事項的;5.無法提供持股資金來源合法相關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