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量土地格局發生變化供應土地難新增

土地調控的目標是嚴控新增用地。為此,“土地新政”提出了系列舉措。 
這些具體政策的實施,不僅將極大地加重地方政府的責任,也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新增土地的成本,這將極大地打壓地方政府征地的欲望,進而調整政府的經濟發展思路。
針對一些地方通過修改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化整為零批地,把審批權下放給地市的問題,“新政”指出,要嚴肅懲處土地違法違規行為,對通過調整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擅自改變基本農田位置,以規避建設占用基本農田應依法上報國務院審批的,要追究有關人員的行政責任。
不少地方政府熱衷征地賣地,原因在於政府把土地看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以地生財,熱衷於經營土地、經營城市。對此,土地新政將重點調整分配機制,解決“土地財政”,要求將土地出讓總價款全額納入地方財政預算,繳入地方國庫,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
而且,土地出讓總價款必須首先足額支付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補償費、拆遷補償費以及補助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所需資金的不足,其餘資金還應逐步提高用於農業土地開發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比重,以實現“切實保障被征農民的長遠生計”的目標。而對於未按期足額支付征地補償安置費而征占土地的,要追究有關人員的行政責任。
就目前出台的“土地新政”,很難斷定房地產開發用地供應量的變化。但這次出台的土地調控政策明確提出,要提高新增用地的成本,一句話——嚴控新增用地成為調控的重要目標!如果真正控制住新增用地,那么存量土地就將是各地政府考慮的重要對象,而且不少地方都存在這種情況,今年6月以來,出台的系列相關土地政策就劍指存量土地。
有鑒於此,土地新政出台實施,可能在短期內會對開發供地量產生一定影響,但長遠地看,絕大部分城市的年度供應量會相對平穩合理。
調控土地的重要目的,是保持社會經濟平穩合理髮展,而房地產關係千家萬戶,其開發用地供應合理與否,直接影響著房地產業的健康穩定發展以及房價的漲跌,因此各地政府肯定會通盤考慮,制定當地合理適量的土地供應計畫。
土地格局發生改變
6月底,國土資源部副部長鹿心社接受中央電視台《決策者說》欄目訪問時說:“ 開發商手裡逾期兩年以上未開發的土地就達40萬畝,根本不存在某些利益集團所說的‘地荒論’。”隨後“國六條”出台系列土地政策,劍指存量土地。
在中國房地產市場,部分開發商與個別地方政府合謀圈地,一直是一個怪胎和頑症。有媒體報導,新一輪土地整頓中清理出一個驚人現象:許多地方的大量土地不是儲備在政府手裡,而是囤積在開發商手中。
土地新政既出,依法處理存量土地將是各地政府的重要舉措。2004年,國土部曾要求在8月31日之前清理逾期不開發土地,被稱為“8·31大限”;2005年5月11日,七部委意見中,再次出現兩年不開發的土地無償收回的規定;今年7月份的規定更明確———對超出契約約定動工開發日期滿一年未動工開發的,依法從高徵收土地閒置費,並責令限期開工、竣工;滿兩年未動工開發的,政府無償收回土地使用權。對雖按照契約約定日期動工建設,但開發建設面積不足1/3或已投資額不足1/4,且未經批准中止開發建設連續滿1年的,按閒置土地處理。
現在看來,對閒置土地,不可能再隱瞞不報,因為高精度衛星可以時刻監控所有動態,收回閒置土地,將成為各級政府的重要行動,動作將是空前的,將是一場利益與政策的巨大博弈,各地存量土地的利益格局勢必會發生重大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