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會計所“走出去”關鍵就在國際化人才

國家財政部副部長王軍近日提出,中國會計準則已實現國際化趨同,會計人才也到了“走出去”的時候,他鼓勵國內會計師事務所進軍國際會計市場。
6月2日,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簡稱acca)大中華區總監葉慧?在廣州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她表示,本土註冊會計師事務所要走出國門,仍需在人才培養、經驗積累和社會責任感方面付出更多努力。
記者:據中注協公布的“2005年度會計師事務所全國百家信息”,國際“四大所”(普華永道、畢馬威、德勤和安永)穩居前四,“四大所”業務收入占百家所的比重為47%。您如何看待本土注會與國際水平的差距?
葉慧琍:看這個問題要公平。要知道,“四大所”的歷史全都超過百年,它們是有200多年歷史的市場經濟體的產物。而內地註冊會計師行業只有20多年的歷史。因此,不論從人才的培養還是經驗的積累看,差距肯定存在。不過,隨著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內地注會業發展非常快,這個差距在縮短。目前國內會計師事務所已超過5600多家,註冊會計師已有近14萬人了。
記者:業界有一種說法,“本土會計師事務所正在‘四大所’的夾縫中突圍。”這是否反映了目前本土事務所發展中所處的不利地位?
葉慧琍:我不認為本土事務所和“四大所”處在一種激烈競爭的狀態,面對中國這個龐大的經濟體,本土事務所和“四大所”服務的對象各有不同。在美國,“四大所”服務的對象是世界500強,500強來到中國自然也會找“四大所”;還有就是那些想到境外上市的中國大企業。對本土事務所來說,服務對象的層面更廣,不僅有大企業,還有數量眾多的中小型企業。我們不認為他們之間的競爭很激烈。
記者:作為最早進入內地的國際會計師專業組織,你們對國內外會計業的現狀比較了解。您認為,本土事務所具備進軍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嗎?
葉慧琍:香港有700多萬人口,拿到專業資格的會計師就有2萬多人。中國注會業的發展空間很大,5600多家會計師事務所和14萬註冊會計師是不夠的,其中,非常了解國際情況、能夠與國際準則接軌的注會師數量更少。acca進入中國十幾年,也才培養和發展了2000多會員。因此,國際化人才數量上的不足,將是阻滯本土事務所進軍國際市場的關鍵。還有就是經驗的積累,這需要時間,需要在摸爬滾打、跌跌撞撞中積累,“四大所”的技術水平和品牌,都是長時間積累下來的。另外,這個行業特別要求的專業精神和社會責任感,也是本土事務所在發展和建設中特別需要重視的問題。
記者:國際一流水準的“四大所”都會出現這樣和那樣的問題,因此人們擔心,走出國門的國內事務所是否具有足夠的風險控制能力?
葉慧琍:談到風險,曾經名列國際五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安達信一夜之間轟然倒塌的教訓值得吸取。對這個行業來說,風險管理和控制要從一接手企業時就開始,這裡就存在一個專業水平和專業判斷的問題,因此,還是那句話:國際化人才的培養要加快,要制定一個長遠的目標。進軍國際會計市場,不可避免會遇到更加複雜的問題,會吃虧甚至會遭到毀滅性打擊,但這是“遊戲”規則。不過,我相信,中國注會業會走出自己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