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銀監會聯合求解新準則落地難題

吳曉靈建議,通過監管標準和會計標準的良性互動,實現稅收法規和會計標準協調發展。
“長期以來,銀行撥備嚴重不足,卻在超額納稅。”6月23日,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吳曉靈在北京召開的金融會計年會上坦言,國際會計準則發軔於成熟的市場經濟環境,而我國現階段市場、法律和制度環境尚不完善  把握升浪起點 來參與最公平的交易市場。
2006年2月15日,中國正式發布新的會計準則實現了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標準的實質性趨同,按規定,上市公司將從明年1月1日起施行。而新會計準則與監管制度、稅務制度產生的矛盾,亟待解決。

核算與監管標準難題
吳曉靈認為,國際會計準則有利於規範金融企業經營行為,提高企業透明度,加強金融風險防範和控制,其基本理念和監管標準是一致的。
“但會計標準國際化給我國帶來一些問題和挑戰。”她稱,新會計準則的一些具體規定與稅收、監管政策並不一致。比如,金融資產“四分類”下減值準備的計提方法與按監管準備貸款“五級”分類計提準備存在差異;會計標準與稅收政策的出發點不一致,兩者對金融企業利潤的確定存在差異;會計標準要求按公允價值確認未實現的收益,但稅收政策不承認未實現的損益。
中國銀行的一位參會人士也認為,從目標來看,會計部門趨向於建立對銀行財務狀況的“中性”評估,而監管部門從審慎的角度則更趨向於保守的評估。從方法上看,會計部門要反映過去交易和時間的結果,強調回溯性方法,監管部門則更關注未來,強調前瞻性方法。此外,公允價值的引入使商業銀行利潤中包含大量的“未實現”損益,對此稅收制度該如何協調,這是擺在監管部門與商業銀行面前的一個課題。
銀監會於2004年2月發布的《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將資本充足率監管貫穿於商業銀行設立、持續經營、市場退出的全過程。但此辦法建立在匯集核算歷史成本之上,與新會計準則採用的混合計量模式存在差異。
銀監會財會部副主任楊樹潤認為,新會計準則對監管資本和資本充足率都將產生影響。首先,新會計準則對某些金融工具是作為負債還是權益進行了重新界定,負債和權益分類的重新劃分將對監管資本產生影響;二是其對可供出售資產的會計處理按公允價值計量,但可供出售類資產通常包括以歷史成本計量的貸款和應收款,相同的資產才能夠以不同的計量方法;再者,公允價值選擇權的會計處理、現金流套期會計處理對監管資本也有影響;此外,資產證券化對加權風險資產的影響也不可忽視。
按照新的會計準則,國內上市商業銀行的財務數據也將面臨難題。招商銀行副行長陳偉舉例說,比如這會使公允價值很難獲得,資產減值的測試、金融工具的核算和披露更複雜,報告期內的利潤也可能存在較大或頻繁波動,“管理層需要為此做出合理的解釋。”

聯合求解
對此,陳偉呼籲監管、稅務等部門儘快出台配套政策措施,共同促進金融會計國際化。
吳曉靈則建議,成立專門的協調小組,必要時也可以調整相關政策,加強銀監會、財政部、稅務局和金融企業之間的溝通協調,實現監管標準和會計標準的良性互動,以實現稅收法規和會計標準協調發展。其中,“金融會計學會作為一個超脫的機構,可以多做些協調、溝通工作。”吳說。
對於新會計準則與監管資本之間的種種困境,銀監會財會部副主任楊樹潤也提出解決之道。他說,銀監會將對照監管資本的定義、質量標準等,逐項認定,分別採取調整措施。比如,對於公允價值變動形成的損失,因其符合審慎監管的要求,可以不予調整;對於公允價值變動形成利得,因其尚未真正實現,應在考慮稅收的基礎上從監管資本中扣除,從而保證監管資本真正起到吸收和抵禦風險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