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理解死亡病兒父母的心理變化

小兒死亡對每一家庭都會帶來沉重打擊,極度悲傷的父母會感到失去生活的意義,心理健康受到嚴重影響,甚至有輕生的意念。因此,醫護人員在精心護理病兒的同時,更要理解病兒父母的心理感受,一旦病兒死亡要及時與其父母配合,使他(她)安全度過心理障礙期。

1  病兒死亡後父母的心理反應

病兒死亡後,父母極度悲傷,lindeman將此種悲傷心理反應分為五期。第一期極度痛苦期:父母一旦得知小兒病死,感到異常悲傷;第二期全心貫注期:亡嬰父母凝視著已死的病兒,心情茫然;第三期內疚感期:父母感到對病兒疾病的治療未竭盡全力,有負罪感;第四期敵對反應期:部分亡嬰父母可能會怪罪醫護人員,他(她)可能會臆想病兒的死亡與醫護人員的治療和護理不當有關;第五期喪失理智期:部分父母可能會做出不理智的舉動(哭、叫、與醫護人員吵鬧等)。

近期的許多研究將上述過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期:麻木茫然期(休克期),此階段亡嬰父母反應遲鈍,意識模糊,嚴重者呈休克早期的臨床症狀;第二期:極度悲傷期,表現為傷心、慟哭、內疚、自責;第三期:孤獨期,亡嬰父母已認識到現實發生的事情,比較理智地承認事實。

但部分亡嬰父母的悲傷心理呈特殊的表現形式,有時竭力哭鬧,有時會表現出一種超乎現實的欣慰表情,甚至勸導家庭其他成員或護理人員“不要過度悲傷”。雖然亡嬰父母此時過度悲傷,意識不甚清晰,但事後他(她)對當初醫護人員的所作所為會有清晰的記憶。jost報導一亡嬰父母在其病兒死亡後6年仍能清晰記得當初醫護人員的面容,並能準確地複述出當初勸慰他們的言辭。該作者調查了14對亡嬰父母,其中12對父母對當初醫護人員給予他(她)的勸導及理解感到由衷的安慰,悲傷的心情似乎減輕了許多。上述調查提示,醫護人員正確了解病兒死亡後父母的悲傷心理反應,根據不同的心理反應過程,給予恰當的講解和勸慰,有助於亡嬰父母病態心理的康復,減少不必要的醫療糾紛。

2  如何理解死亡病兒父母的悲傷心理反應

病兒死亡對父母心理影響屬於劇烈的應激反應,它使機體血漿兒茶酚胺濃度驟升,內分泌功能紊亂,引起血壓升高、心率增快、呼吸急促、意識模糊,嚴重者呈休克的症狀。因此,正確護理死亡病兒父母,使他(她)儘快度過目前的“困境”,有助於他(她)心理健康的儘早恢復。

2.1  靜聽死亡病兒父母的陳述

父母一旦得知病兒死亡,心情異常激動,護士在無能為力的情況下允許他(她)盡情哭泣,讓其積壓已久的情感得以宣洩,並儘量靜聽亡嬰父母傷心的訴說,給予一定安慰動作,表示出極大的同情心,使亡嬰父母的心情得到安慰。

2.2  提供病兒與其父母接觸的機會

如果病兒死亡已經是不可避免的事實,護理人員應該為其父母提供擁抱或撫摸病兒的機會。fina認為亡嬰父母希望他(她)的聲音是病兒死亡前聽到的唯一聲音。如果因為搶救的原因,病兒死亡前父母無機會與之接觸,一旦證實病兒已死亡,也宜儘量提供父母擁抱亡嬰的機會,讓他(她)親自為病兒洗浴、更衣。miles認為雖然為亡嬰洗浴、更衣是護理人員的職責,但大部分病兒父母迫切希望自己來最後照顧已故的幼兒,他(她)認為這是做父母的應有權利(如果護士代替服務,似乎侵犯了他(她)的人權),護理人員不宜打擾他(她)與病兒最後的接觸機會。一位亡嬰的母親這樣說:“孩子死後,護士小姐勸我離開,以便她們為孩子換衣,但我告訴她們我願意親自為孩子做最後一次服務,他出生的那一天我就照顧他,他死後我也要守護著他,這是做母親的權利”。綜上所述,病兒死亡後,如果護理人員提供充足的時間讓其父母與之接觸,則有利於父母心理健康的恢復。

2.3  謹慎地選擇語言表達方式

護士在與病兒父母交談時,宜選擇恰當的言辭,切忌講讓亡嬰父母悲傷的語言。此時,亡嬰父母心情異常激動,護士在沒有更恰當的安慰言辭時,宜雙眼深情地注視亡嬰父母,這勝於不合適的言語安慰。許多研究發現對於過度激動的父母,給予鎮靜藥不是消除悲傷的好辦法,鎮靜藥只能延緩死亡病兒父母麻木、茫然的持續時間,不利於心理康復。

2.4  建立紀念卡

一旦病兒處於危險期,護理人員宜準備一架照相機,以便讓亡嬰父母拍照小兒的最後面容,也可讓病兒與其父母合影留念,甚至留下病兒的手、足印或一縷頭髮,作為未來的回憶。據wells介紹,護理人員宜為每一位危重病兒準備幾個紀念卡,紀念卡的正面為亡嬰的姓名,裡面可以裝入亡嬰的一縷頭髮,手、足印,臨終時的相片,甚至一首惜別的小詩。當病兒死亡後,護理人員將此紀念卡送給亡嬰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員,結果顯示許多父母收到紀念卡後都表示出極大的安慰。部分護士還將病兒姓名、性別、年齡、家庭地址、電話號碼、死亡時間、死亡原因、簡要搶救過程一併放入紀念卡內,一份交給亡嬰父母,一份存於醫院內,以便以後與亡嬰父母聯繫。當亡嬰父母悲傷的心情平靜後,護士可通過電話進一步向他(她)解釋病兒的死亡原因及診治經過,並允許家庭成員提問一系列有關病兒疾病的問題。maguire臨床觀察到病兒死亡後2~3周給其家庭打電話最為恰當,許多父母接到電話後深感安慰,甚至希望再去醫院拜望醫護人員。

3  結論

護理人員的工作是全方位的,她們不僅要護理好病人,而且要護理好病兒的家屬。當年輕夫婦的小兒病故於醫院後,家屬的心情異常激動,甚至出現生命危險。護理人員要正確理解死亡病兒父母的心理改變,這種同情式的理解會縮短病兒父母悲傷的持續時間,促進其心理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