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康復中的心理護理

我院心血管病區近年收治急性心肌梗塞81例。在住院期間我們針對病人不同個性的心理特徵,心理表現進行心理護理,使病人不同程度的解除了焦慮、恐懼、憂慮等心理狀態。能主動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對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康復治療產生積極的影響。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我科自1994年12月~1996年1月共收治急性心肌梗塞病人81例,其中男性64例,女性17例,年齡最大81歲,最小40歲。

2  急性期的護理措施

2.1  患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要求頭1~3周絕對臥床休息,大小便在床上完成,改變了往日的生活習慣。得知自己患了心肌梗塞,特別是有一定文化水平者,對疾病了解一些,但又不全了解。因此產生焦慮不安情緒。對這樣的病人,我們主動深入了解病人的心理反應,當病人提出問題時給予清楚的解釋,並解釋醫療行為和結果之間的關係,如:須限制鹽的攝入,運動對身體的影響,臥床休息對心臟功能恢復的意義。使病人能夠正確理解認識和對待疾病,正確理解護理要求,積極地配合治療和護理。

2.2  有些病人不適應監護室環境,對室內監護設備及一些搶救儀器感到緊張及恐懼。另一方面由於頻繁的治療,觀察及護理,造成緊張的快節奏氣氛。對既沒有親屬陪伴又沒有親友探望,遇到的全是陌生面孔感到傷心和孤獨病人。認為只有臨死的病人才被送進監護室,從而產生種種疑慮。這時我們要通過語言、行為等與病人建立良好的關係,給病人以積極的疏導與暗示,多關心詢問病人的自覺症狀,給予情感支持,讓病人感到溫暖和安慰。幫助他們熟悉環境,調整病人與環境的關係,改善因環境變化而引起的心理失控。護士在護理操作時動作要輕、穩、準、快,態度可親、樂觀、莊重、鎮定,絕不能由於自己的負性心理狀態影響病人的情緒,為解除病人的種種疑慮,醫務人員要正確運用保護性醫療制度外,也應根據個體心理差異,選擇性的告訴一些信息以穩定病人的情緒。為病人創造有利於治療和康復的最佳心理狀態。

3  恢復期的護理措施

緩解和恢復期的病人,他們的顧慮是擔心心肌梗塞復發,擔心出院後再發病時得不到醫護人員的及時治療和照顧。另一方面擔心不能再過正常的家庭生活,以至自己在家中和社會的地位受影響。這時我們要以高度的責任心,認真摸清每個病人的心理特點,傾聽其訴說,確認病人對疾病和未來生活方式的顧慮。向病人提供有關疾病,治療及預後的確切信息,強調正面效果,以增進病人的自我照顧能力和信心。在病人活動能力範圍內,鼓勵病人從事部分生活自理和運動,以增加病人的自我價值感。加強有關疾病的宣教,讓病人和家屬了解心肌梗塞的發病機理、治療以及誘發因素、及自我救護等有關知識。定期隨診,保持精神開朗,就可以減少再發。在做好病人的心理護理的同時,還要做好家屬的疏導工作,使病人和親屬之間建立起一種新的有利於疾病康復的心理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