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患者圍手術期心理護理的體會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和護理技術的發展,將護理對象的心理研究與護理學結合,發展成為護理心理學。運用護理心理學進行心理護理,使護患關係達到相互配合的心理效果,提高護理質量,已被醫護人員所接受和認同。我科開展了系統的心理護理工作,獲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我科自1997年8月至1998年8月共對120例擇期手術患者進行了系統的心理護理。其中男73例,女47例;年齡8~72歲;文化程度:受過高等教育25例,中等教育65例,初等教育30例;職業:職員25例,工人30例,農民6例,學生5例,個體勞動者10例,幹部38例,其他6例。

2  護理措施

2.1  建立良好的護患關係,減輕患者不良心理反應

良好的護患關係是使心理護理取得成效的關鍵。建立良好的護患關係首先從患者入院開始。熱情接待患者,幫助其熟悉環境、人員、制度,並使患者簡單了解自己的病情和治療方案,讓其儘快適應醫院的生活,從而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和恐懼感。建立良好的護患關係與護理人員的言行舉止是直接相關的。護理人員的言行直接關係到患者的心理反應。通過美好的語言,端莊的舉止,親切的問候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係,給予心理支持,使患者感到真誠與溫暖,具安全感和信任感,能對護理人員傾心相談,說出心裡話。

2.2  共性化與個性化心理護理相結合

同一種疾患可以有同樣的心理反應及心理反應程度,也可有不同的心理反應方式及不同的心理反應程度,同樣的心理反應方式及心理反應程度可來自於不同的原因。因此,對於外科手術患者應首先從他們的共性著手進行心理疏導,如從認知的角度啟發患者,指出其所患疾病的相關原因。根據專業理論知識,用患者能聽懂的語言耐心細緻地給患者介紹疾病和手術,說明手術的必要性,權衡手術的利弊,實是求是,恰如其分地解答患者的問題,以消除患者顧慮。詳細地向患者介紹手術程式、術前術後的注意事項,並教授患者必要的技巧。例如:術前禁菸酒、禁食、禁水;自我精神鬆弛法;術後各個部位放置引流管的時間,更換、保護方法,注意事項以及術後咳嗽、呼吸的技巧;如何進行床上排便排尿的訓練;減輕切口疼痛方法等。患者術畢回到病房用親切的目光、關心體貼的語言與之交流。注意生命體徵的變化,切口及引流情況等,發現問題及時報告主管醫生並作出處理,使其順利度過手術期。由於患者的性別、年齡、性格、文化程度和社會經歷等不同,對疾病和手術引起的心理反應也有個體差異。對擔心手術成敗者向其介紹主刀醫師的業務水平和以往成功的例子,啟發、鼓勵患者,幫助樹立成功的信心。對在工作上有業績的患者,給予鼓勵讚揚,證實其並不比別人差,使其擺脫自卑、消極觀念。對於擔心經濟問題的患者則首先給予安慰,陳述身體健康的重要性,使其放下思想包袱,愉快接受治療。

2.3  進行相關的健康宣教,提高心理護理的質量

從患者入院到出院,分階段進行健康宣教,使其對所患疾病的發生、發展、治療措施、術前術後的注意事項,以及康復和預防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提高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強機體的耐受力防止手術後併發症,是促進康復的措施之一。

2.4  發揮家庭支持作用

了解患者真實疾患者常局限於家庭,因而家庭支持對於患者具有很大的作用。做好家屬的工作,通過患者家屬良好的心理支持作用,使患者得到安慰和支持,擺脫顧慮,增強戰勝疾病的自信心。

2.5  定時評估記錄,了解患者的心身狀況,以指引心理護理的方向

我科對每一個住院患者,均填寫一份外科患者入院評估表和護理問題項目單。從中評估記錄患者從入院開始到出院為止,住院期間的生命體徵、精神、心理、飲食、睡眠、行為狀況、嗜好、專科檢查情況以及治療護理措施、效果評價等。對於特級護理患者每天評估記錄1次,一級護理患者從入院當天開始,連續評估記錄3d後,每隔3d評估記錄1次;二級和三級的護理患者則每周評估記錄1次。在評估記錄的同時,針對各個患者的不同情況,提出護理問題,制定護理措施,並作出效果評價。根據上述的評估、記錄和評價,了解患者住院期間心身健康情況的變化,以便引導心理護理工作,從而保證患者健康康復。

3  護理體會

3.1  效果

根據對120例擇期手術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前的評估記錄分析,焦慮患者占90.5%;憂鬱者占9.8%;擔心者占85.2%,包括:擔心收費過高者39.4%,擔心醫生不負責者占7.1%,擔心術後效果不佳者20.2%,擔心術後功能障礙者占18.5%;對手術有顧慮者占69.3%,包括:怕手術不成功者29.5%,怕復發者占39.8%;精神緊張者占89.9%;對手術成功有信心者占70.8%.經過對120例擇期手術患者進行系統的心理後記錄評價分析,患者的負性心理反應有明顯改善。焦慮者降至70.5%;憂鬱者降至4.7%;擔心者降至62.3%;精神緊張降至42.8%;對手術有顧慮者降至49.5%;對手術成功有信心者為89.9%.120例患者均能以較為健康的心理狀態,穩定的情緒接受、配合手術的治療,無1例發生併發症,基本在預期間康復出院,患者及家屬都感到滿意。

3.2  心理護理的目的

心理護理不同於一般的臨床護理,其根本特點在於它通過護士的態度、言語、行為等有意識地影響患者的感受和認識,從而改變患者不良的心理狀態和行為,進而達到防病治病,加速康復和提高生命質量,保證心身健康的目的。

3.3  心理護理的價值

心理護理與技術護理相輔相成,具有同等價值。而心理護理在特定條件下,往往勝於技術護理的作用。近代心身醫學研究發現,軀體疾病可導致情緒障礙,通過大腦皮質下中樞的反作用,可以加重疾病或使之長久不愈。如恐懼、焦慮、悲傷、痛苦、憤怒等。長期的心理刺激可引起機體內部的不良反應。良好的心理因素,積極配合治療則有利於疾病的康復。心理護理工作是通過一系列的護理措施去改變患者的負性心理反應,促進康復,從而體現出獨特的價值。

3.4  心理護理的重要性

人體系統是自然界最複雜的系統。人體的存在決不是孤立的,人體這個系統不但受化學因素、生物因素所制約,而且也受社會心理等因素的影響。每個患者之間存在諸如文化水平、社會地位、生活習慣、愛好等差異,所患疾病也不一樣。這些因素都直接影響患者接受治療和護理措施所做出的反應。因此,必須使患者處於一種最佳的心理狀態來接受護理和治療,使護理的工作達到保護生命,減輕痛苦,增進健康的目的。

心理護理是在護士與患者相互交往中進行的。外科護士在接待患者入院後,除了完成常規的護理操作,進行手術前準備外,還應針對患者不同的心理狀態作好術前術後宣教,用關切的詢問、解釋和熟練、輕柔的操作來增強患者接受手術的心理承受度,從而促進患者的心身健康,並提高護理工作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