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學習方法談

  必修課的學習

重視基礎、紮實學習。本科四年的學科學習本質上來看只是一個基礎知識普及的學習,對於專業知識的深入與拓展涉及不多。所以,大一期間任何學科的學習都是從基礎學科入手。學必修課還要充分考慮個人對於學科的興趣以及培養學科興趣等方面。很多同學到了大三準備考研的時候才開始考慮是否要繼續學習本專業的內容、自己是否對專業課學習有興趣,這個問題我更建議大一學習專業課伊始就考慮。其實我們對於專業的興趣分為兩方面:一是開始就有濃厚的興趣;二是在學習中培養了濃厚的興趣,所以興趣是可以後天培養的,我們要準備好在學習中積極培養對於專業的興趣、定位專業發展方向,讓自己最終順利選擇考研升學的專業以及學校,同時對於以後擇業發展也有重要的意義。

關注授課重點、感受人文氣息。在四年的大學學習中一定要注意學習重點的梳理,特別是對於聽課筆記的總結。在大學中,完整的筆記就是最好的考試複習材料和考研的專業課複習材料,甚至可以複印後 " 內部銷售 " 的。所以,在大學中要學會記錄課堂內容,並且能夠及時整理總結學術重點,對於個別重點問題,可以到圖書館進行資料查閱做進一步的研究學習。此外,大學教師講課多半是 " 枯燥 " 的,但是希望大家不要只注重形式和內容,因為你在畢業之後會發現,大學老師授課中所傳授的是一種思想、方向和人文精神,而這個是不需要任何形式去包裹的。所以無論你認為課堂的內容有多 " 無聊 ",也希望你能夠從發現思想、發現人文精神的角度去感受教師的個人魅力。在這種自由的人文精神中成長是快樂的,希望你能夠真正去體會。

專業知識內化和外化的過程。我們都很清楚,一個人的性格決定事情的成敗,eq 有時要比 iq 更重要。高中時也許我們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完善自己的性格,提升自己的情商,但上了大學我們就有足夠的時間、精力、平台去完善自我,提升自我。我們應該去刻意培養職業發展所需要的良好品格:自信、開朗、毅力、目標明確、高效執行等等。除此之外,我在大學學習法學的時候還去刻意培養自己的專業性格,如:客觀看待一切問題、公平、一切重視證據等。這些都是大家在走向工作崗位後必備的,如果我們在大學中就養成良好的習慣,以後工作起來會更得心應手。當然,重視知識外化也極為重要。我們堅決不能 " 茶壺裡煮餃子 ",一定要讓你所有的知識學以致用。所以,抱抱真心的希望每位即將步入大學的師弟師妹能夠在學習好專業的基礎上提高自己的能力,培養專業性格,最終達到專業和自我 " 人劍合一 " 的境界,這樣就能笑傲江湖啦。

選修課的學習

大面積捕撈、重點選拔。大學的學習生活中,選修課就像是一個萬花筒,課堂是多彩的,形式是多樣的。每個人都有權利根據自己的愛好去選擇喜歡的學科,建議大家可以整理所有的選修課列表,重點選自己喜歡的課程去聽取。一般在大學中,除極特別的課程不能隨便聽外,其他課程都可以自由旁聽。所以,我們可以在選修課和旁聽課中充分涉獵知識,提高人文涵養,這些知識也許不會成為我們今後工作的方向,但可成為一種志趣和陶冶情操方法,或是好友聚會的談資。

  博而不專 vs 專而不博。選修課與必修課最大的不同是,你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興趣進行發展。我們可以蜻蜓點水,淺嘗輒止,也可以輸入研究,自成一家。總之,在選修課中沒有行為上的對與錯,這樣是體現了大學 "university" 這個單詞的本意。想強調的是:中國有句古話 " 藝多不壓身 ",所以提醒大家,當我們從知識的寶庫中走過時,千萬不要 " 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人生充滿了各種可能,我們現在做的任何一件事都可能成為今後一輩子生存的手段。

  課外知識的涉獵

大學是一個迅速提高的中轉站,可惜的是很多人只有在大學畢業之後才弄懂提取課外知識的方法,以下給大家一些 tips,以供參考:

  圖書館:大學占座的主戰場,也是 " 正經人 " 最聚集的地方。任何一個學生在畢業後都會發出相同的後悔之詞:大學四年利用圖書館太少了!

  聆聽講座:免費索取名人簽名和免費與名人拍照的絕好時機。如果你能與大師面對面,親自感受他所釋放出來的人格與道德的魅力,親自接受知識與經驗的洗禮,絕對可以做到 "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

學術交流:可以感受到接見領導一樣的待遇。如果你在學術方面足夠優秀,就可以主動申請去其他學校進行學術交流。在一個學校很優秀的人很容易變成 " 井底之蛙 ",時常看看更大的世界,我們的成就就會更大些。

課外實踐活動:銜接大學與社會的關鍵環節。每個大學生在工作之初都會感覺無助,因為我們根本不懂得社會中的 " 遊戲規則 ",所以大學的時候,在我們還能輸得起的時候,多參加社會活動,即便失敗了,我們也是在為未來的成功買單。

同學間交流:最好的交友方式。在大學中,口若懸河的人不一定受到所有人的喜愛,擅於傾聽的人則是最受歡迎的。在傾聽與交流中走進你好朋友的內心,在傾聽與交流中學習周圍人的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