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任期經濟責任審計之依據

任期經濟責任審計是指國家審計機關或其他審計組織接受幹部管理部門的委託,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對黨政機關、人民團體及事業單位的黨政領導幹部或國有企業及國有控股企業的領導人員任職期間的受託經濟責任的履行情況進行監督、評價和鑑證的活動。其依據有廣義與狹義兩種理解。廣義的依據包括三個層次,即產生和發展的依據、立項的依據和審計的依據;狹義的依據則僅指審計的依據。本文擬從廣義角度側重於第一層次談一點粗淺看法,以就教於各位同仁。
一、任期經濟責任審計產生和發展的依據
㈠任期經濟責任審計產生和發展的歷史依據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看歷史,能夠據過去推知未來\"。過去的審計,在其歷史演進過程中所反映出來的諸多規律性及在不同歷史時期所表現出來的各自特點,應是我們研究現代審計和推知未來審計的起點和依據。縱觀我國古代至近代審計發展歷史,其始於西周,以國家審計為主導,以外部經濟監察為主線,以內部財務稽核為輔線,以上計、御史、比部、戶部等監督體制為代表,歷經西周至秦漢的萌芽與生長時期、三國至隋唐的確立與成熟時期、宋代的革新與反覆時期、元明清的中衰與恢復時期、中華民國的引進與改良時期。橫看他國古代至近代審計發展歷史,無論是古代埃及、羅馬、希臘等國的監督官或會計檢查官的監督體制,還是近代英、法、德等國的收支監督局或審計院的監督體制,均大體反映了同一軌跡。
究其產生與發展之規律性,蓋以受託經濟責任關係的形成和演進為根本前提。這是因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促使社會分工日趨精細,剩餘產品日益增加,產品交換進一步擴大,從而導致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產生。隨著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產生,財產所有權與經營管理權逐步分離,經營管理權也隨之多層分權,於是形成受託經濟責任關係。隨著受託經濟責任關係的形成,財產經營管理權者(受託者)就負有履行受託經濟責任並向財產所有權者(委託者)定期匯報履責情況的義務,財產所有權者就擁有對財產經營管理權者所應履行的受託經濟責任進行審查和監督的權利。但由於空間、時間、法律特別是技術等方面因素的制約,財產所有權者通常難以對財產經營管理權者實施直接的有效的監督,這便需要有獨立的權威的專司經濟監督職能的機構和人員在接受財產所有權者委託的前提下對財產經營管理權者所應履行的受託經濟責任進行監督、評價和鑑證,審計則由此應運而生。隨著社會生產力特別是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受託經濟責任關係中的主體身份更趨複雜,受託經濟責任的內容也從起初單純的財務責任逐漸向經營責任、管理責任等方面拓展,這便為現代審計及未來審計的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由此可見,審計是隨著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發展和私有制、階級、國家的誕生,在財產所有權與經營管理權逐步分離及經營管理權多層分權所形成的受託經濟責任關係的基礎上基於經濟監督的需要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其根源即受託經濟責任關係,其核心即受託經濟責任的確認或免除,其對象即負有受託經濟責任的當事人。故從此特定意義上講,審計即受託經濟責任審計,領導幹部任期經濟責任審計亦非創新之舉。
㈡任期經濟責任審計產生和發展的現實依據
從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1983年9月15日審計署設立以前,我國未設獨立審計機構。有關國家財政、財務收支的監督,通常以會計檢查形式由企業主管及財政、稅務、物價、銀行等部門結合各自業務管理進行。直至1982年12月15日人大九屆9次會議通過了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83年9月15日國務院設立了審計署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相繼設立審計機關、1984年8月31日人大八屆9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後,才標誌著我國國家審計開始步入法制化、規範化、制度化軌道。而對特定領導幹部任期經濟責任的審計,雖萌發於80年代後期及成長於90年代,但若論正式步入法制化、規範化、制度化軌道,則應以1999年5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所制定的《縣級以下黨政領導幹部任期經濟責任審計暫行規定》和《國有企業及國有控股企業領導人員任期經濟責任審計暫行規定》的頒發為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