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木構架——建築設計概論

中國建築•多元的體系
木構架建築體系•生土建築體系•石構建築體系
 
第一節清式建築平面布局
第二節木構架形式—剖面
第三節立面構圖
第四節裝修和彩畫
第一節清式建築平面布局 
一、 單體建築平面
• (一).單體建築平面的構成要素-間 
1.間的概念:
 ①四柱之間的空間 
 ②兩榀梁架之間的空間 
 多數情況下是指②的說法
2.出廊 : 

出廊有等級劃分:周圍廊等級最高,不出廊最低。
①空間組織上有利、增加了中間層次,內外空間有過渡,更具優越性
②結構上出廊更穩固,結構上多圈柱網,且柱距小,比無廊建築更具優越性
 出廊的特殊形式——副階:宋代殿閣等個體建築周圍環繞的廊子,稱為副階。推測是由早期高台建築周圍的單步廊發展而來。 
3.面闊和進深(如圖)
4.間的組合 :官式建築在面闊方向堅持用
 “陽數”1,3,5,7,9
“陰數”2,4,6,8意指陰宅
民間住宅、寺廟等則根據實際需要而定。
5.間的名稱:明間,次間,梢間,盡間 
(二)單體建築的基本形式(兩大類) 
• 正式:長方形 
• 雜式:除了長方形之外都稱雜式 
二、 庭院式組群布局
(二)庭院式布局的特點 
1.突出內向性的布局
• 空間聚合功能:
 適和中國傳統的家庭結構
 安靜、私密性強
• 氣候調節功能:
 圍護牆——遮陽、擋風
 內院——採光、綠化
 形成小氣候
• 防護戒衛功能 :
 內部開敞、相互照應——外部封閉,含蓄、對街立面影響不大 
• 倫理禮儀所需 :主從、正偏關係
三、庭院式的構成形制和組合方式 
(一)構成形制
 1 廊院式 
 2 合院式 
(二)組合方式 
1.對稱式的組合
2.半對稱的組合 
3.不對稱的組合 
第二節 木構架形式——剖面 
一、抬梁式和穿斗式構架
二、斗拱 
三、雀替(綽幕枋) 
四、對木構架的評析 
一、抬梁式構架和穿斗式構架 
(一)、兩種構架的不同特點
1 抬梁式:樑柱結構體系 
梁是受彎構件
用材較大
空間可做得大
空間相對靈活 
2 穿斗式檁柱結構體系 
以小材代替了大材 
簡化了屋面用材 
增加了構造的靈活性
整體剛性好 

• 柱 
 ①角柱 
 ②檐柱 
③中柱
 ④金柱
 ⑤山柱
 瓜柱 
2.梁,承受幾個檁子就叫幾架梁 
 n 架梁——n-1 步架 
3.檁:與屋脊平行的構件叫檁,
 它的取名方式
與柱子名稱一致 
 檐檁
脊檁 
上金檁
 中金檁
下金檁
 挑檐檁 
(三)、大式做法和小式做法 
1.大式做法2.小式做法
 ①出廊 四種情況均可無周圍廊
5-11開間3-5間
 ②屋架:5-11檁3-7檁
 ③斗拱 可有可無 無斗拱
構架 有飛檐 無飛椽
有扶脊木 無扶脊木
 ④細部 有隨梁枋無隨梁枋
有角背 無角背
 ⑤屋頂 可用琉璃瓦*不能用琉璃瓦 
三、斗拱 
(一).斗拱的作用
1.增加承托的作用
2.出跳形成懸臂樑
 支撐挑檐檁 
3.聯結柱網:均勻傳遞荷載 
4.減少淨跨:減小彎矩.剪力
5.減震:吸收震波
6.裝飾作用7.等級標誌 
8.模數作用
(二)斗拱的組成 
1.斗
2.拱 
• 卷殺
 對木構件
 曲線輪廓
 藝術加工
 的方法。 
(三)、斗拱的出跳
1.鋪作:指一層層的小木塊疊加起來,形象地表示斗拱 的層次。
出一跳——四鋪作
出二跳——五鋪作
出三跳——六鋪作
出四跳­——七鋪作
出五跳——八鋪作 
(四)斗拱的類別 
清代柱頭科 ——柱頭鋪作 宋代 
平身科 ——補間鋪作
角科——轉角鋪作
柱頭科:承托梁,受力斗拱
平身科:沒有梁架,間接受力

材分八等:
據等級之別而用:一等材6寸x9寸
八等材3寸x4.5寸
柱徑大小已被確定:2個足材到3材 
即42分…45分之間 

四、對木構架的評析 
(一)、木構架是樑柱框架體系
 具有廣泛的適應性 
• 1.可以適應不同類型的建築功能
 (宮殿、亭子都可)
• 2.可以適應不同地區的氣候條件
• 3.可以搭配使用各種地方材料(牆體)
• 4.可以適應不同的造型
 可輕巧也可雄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