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級經濟基礎貨幣與金融(一)

(一)貨幣供求與貨幣均衡
(二)商業銀行與金融市場
(三)中央銀行與貨幣政策
(四)金融監管
(五)對外金融關係與政策

正如標題所言,本部分內容共有兩大塊:貨幣;金融。其中,第一章講貨幣;二至五章講金融。另外,第三章“中央銀行”部分涉及到貨幣政策的知識,第五章涉及到匯率及貨幣可兌換的問題。
第一章,貨幣供求與貨幣均衡。本章分四節,依次講述貨幣需求、貨幣供給、貨幣均衡、通貨膨脹(即貨幣不均衡)。貨幣供給是先由中央銀行創造信用、再由商業銀行系統擴張信用的過程;也就是先由中央銀行創造初始存款、再由商業銀行系統在此基礎上創造派生存款的過程。
從第二章開始講金融,分別講了金融機構、金融市場、金融政策(主要是貨幣政策)、金融監管、對外金融關係等。
第二章先講了商業銀行與金融市場,我們說企業是市場經濟中的主體,那么具體到金融行業中,商業銀行就是這個市場的主體,承擔了全社會的資金融通的職務;當然金融市場中還有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基金公司、信託公司等多種非銀行金融機構,但商業銀行到目前為止仍是和人們日常生活聯繫最密切的金融機構,是惟一能夠吸收活期存款的金融機構。講完金融機構,接著講金融工具,主要是股票和債券這兩大類最基本的工具,重點是它們的定價方法,記住幾個定價公式。最後講金融市場,按期限長短分為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金融市場和商業銀行等金融中介一樣也具有融通資金的職能,而者具有一定的替代性。即本章的邏輯順序是:金融機構(商業銀行)、金融工具(股票和債券)、金融市場(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

第三章講中央銀行與貨幣政策,這裡要分清楚中央銀行和我們日常所講的銀行含義不同,中央銀行是貨幣發行銀行、國家的銀行和管銀行的銀行。即中央銀行不會從事面向工商企業和個人的存貸款業務,中央銀行的工作是發行貨幣、管理商業銀行系統、向國家提供金融服務。中央銀行是貨幣政策的制定和執行者,第三章第二節就講述貨幣政策的內容。
第三章講金融監管,包括金融監管的理論,不同類型的金融監管體制,以及金融監管方面最重要的國際公約——巴塞爾協定。
第五章涉及到國際金融部分,講對外金融關係和政策。內容包括:匯率、國際收支、一國的外匯政策(外匯管制和貨幣可兌換)。
以上是本部分的整體結構,從貨幣到金融、從市場參與者到市場監管者、從國內到國際,是一個完整的體系。涉及到公式的有貨幣供求的幾個公式、股票和債券的定價公式、匯率決定公式。
二、內容講解
(一) 貨幣供求與貨幣均衡
 (1)貨幣需求
1, 貨幣需求與貨幣需求量
貨幣需求:指經濟主體能夠並願意持有貨幣的行為。其中,需求是有效需求,是能力和願望的統一體。貨幣需求派生於商品需求。
貨幣需求量:指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範圍內,經濟中各個部門需要持有貨幣的數量,即一定時期內經濟對貨幣的客觀需求量。
2.傳統貨幣數量說 
交易方程式:由費雪提出,mv = pt,其中,v,t穩定,反映的是貨幣量m決定物價水平p的理論。
劍橋方程式:由庇古提出,п= k*y / m ,其中,k指人們的持幣量與支出總量的比例。該式也說明物價與貨幣價值的升降取決於貨幣量的變化。
關係:二者都認為商品價格和貨幣價值的升降取決於貨幣數量的變化,但劍橋方程式中的貨幣需求不僅包括交易貨幣,還包括貯藏貨幣。 
3,凱恩斯的貨幣需求理論—流動性偏好理論 
影響人們流動性偏好的三項動機:交易動機、預防動機和投機動機 
凱恩斯的貨幣需求函式:l=l1(y)+l2(i),其中,l1(y)指交易性需求,是國民收入y的增函式;l2(i)指投機性需求,是利率的減函式。課本上有印刷錯誤。
4,弗里德曼的現代貨幣數量說
貨幣需求函式:m/p = f(yp;w;im;ib;ie;dp/dt;μ)
影響人們持有實際貨幣的四因素:財富總額;財富構成;金融資產的預期收益率;其他因素 
(2)貨幣供給
1, 貨幣供給與貨幣供應量
貨幣供給:貨幣供給主體即現代經濟中的銀行向經濟主體供給貨幣以滿足其貨幣需求的行為。
貨幣供應量:非銀行部門持有的貨幣資產數量,即流通中的貨幣數量。
劃分原則:一般依據資產的流動性,即各種貨幣資產轉化為通貨或現實購買力的能力來劃分不同的貨幣層次,進而產生不同口徑的貨幣供應量。
我國目前的貨幣層次劃分: 
m0=流通中現金
狹義貨幣供應量:m1=m0+銀行活期存款
廣義貨幣供應量:m2=m1+銀行體系的其他存款(主要是定期存款、儲蓄存款和財政存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