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中級)學習指導—環境保護

環境管理的含義包括三層意思:

(1)對損害環境質量的人的活動施加影響

(2)協調發展與環境的關係

(3)環境管理的主要對象是人

   環境管理的內容可從不同的角度劃分:

1.按範圍可分為:資源管理:面臨的危機主要是資源使用不合理和浪費

區域環境管理:對區域環境(如經濟協作區、工業開發區或一個城市的環境)的全面管理

部門管理:管理重點是本部門(如工業、農業、能源、商業等部門)企業的自然資源、工業原材料的合理利用以及防治污染等。

2.按環境管理性質可分為:

環境規劃管理:制定促進經濟、環境發展的規劃、措施和步驟

  環境質量管理:提出環境質量標準

  環境技術管理:制定技術標準、技術路線來協調環境與經濟關係

 

環境管理體系標準(iso14001)的內容: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規範及使用指南包括引言、範圍、引用標準、定義、環境管理體系要求等內容。它規定了組織建立、實施並保持環境管理體系的基本模式和基本要素。其中環境管理體系要求是最核心的內容,它規定了各類組織在建立、實施環境管理體系的最基本要求,它是各類組織獲得iso14001認證的必要條件。

環境管理體系是全面管理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包括制定、實施、評審和保持環境方針所需的組織機構、規劃活動、職責慣例、程式、過程和資源。

環境保護法規體系:我國目前已形成以憲法為基礎,以環境保護法為主體,由憲法、基本法、單行法、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標準及其他相關部門法律規範和我國締結或參加的國際環保公約組成的環境法律體系。

環境管理制度:主要包括:

環境影響評價制度、

“三同時”制度(環保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

污染收費制度、

污染限期治理制度(目前限期治理對象主要有兩類:位於特別保護區域內的超標排污的污染源和造成嚴重污染的污染源)、

排污申報登記制度、

環境保護許可制度(包括防止環境污染許可證如排污許可證、防止環境破壞許可證如林木採伐許可證、整體環境保護許可證如建設規劃許可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