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05年4月自學考試中外新聞作品研究試題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1分,共2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後的括弧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撰寫通訊《巴黎陷落後的一個月》的外國記者是()
a.愛倫堡b.西蒙諾夫
c.李普曼d.索爾茲伯里
2."長江風平浪靜,我軍萬船齊放,直取對岸"是一篇新聞作品中的名句。 
這篇新聞作品是()
a.《中原我軍占領南陽》b.《桌上的表》
c.《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d.《華陽礁上補給忙》
3.在西方,通常把題材較為嚴肅、較為重要、時效性強的新聞報導稱為()
a.軟新聞b.硬新聞
c.特稿d.解釋性報導
4.延安時期,穆青采寫了當時一位有名的勞動英雄,這位勞動英雄是()
a.吳吉昌b.孟泰
c.王進喜d.趙占魁
5.在下列新聞作品中,描寫一群台胞返鄉探親的動人事例,表現兩岸一家、骨肉親情的作品是()
a.《相思正是吐黃時》b.《好啊!誠實永存》
c.《師魂》d.《春夜》
6.在積累了充分事實的基礎上,以較為深入、系統地揭露問題為主旨的報導形式,在西方稱之為()
a.特稿b.調查性報導
c.解釋性報導d.述評性報導
7.《英雄登上地球之巔》的作者是()
a.魏巍b.華山
c.郭超人d.范長江
8.下列詩句中,被《寫在絹帕上的詩》一文引用的是()
a."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b."前天一夜風雪,昨夜八百童屍"
c."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d."滹沱河畔訂心盟,捲地風沙四野鳴"
9.《經濟學家趕集》的報導內容所反映的年代是()
a.1950年b.1960年
c.1980年d.1990年
10.《夜宿車馬店》所報導的生動事實,是發生在()
a.內蒙古b.陝西
c.山西d.黑龍江
11.《春夜》這篇特寫,著重表現了()
a.人物b.場面
c.景物d.事件
12.《分清主流與支流,莫把"開頭"當"過頭"》這篇新聞述評,是由一位名記者寫的,他是()
a.穆青b.鄧拓
c.范敬宜d.柏生
13.一名共產黨員不幸以身殉職。人們在料理他的後事時看到兩件令人心碎的遺物:一是僅有的8.6元錢,一是他去世前四天寫的關於發展當地經濟的建議。這個典型細節出自下列新聞作品中的()
a.《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b.《金山同志追悼會在京舉行》
c.《領導幹部的楷模-孔繁森》d.《師魂》
14.下列新聞作品中,通過三個小人物的命運,深刻揭露資本主義社會現實的是()
a.《別了,"不列顛尼亞"》b.《華美窗帷的後面》
c.《水城威尼斯》d.《世界最佳急診室》
15.《楓橋興會扶桑客,子夜鐘鳴百又八》中通篇敘述的一件事是()
a.韓國旅遊者於除夕之夜在法門寺聽鐘聲
b.日本旅遊者於除夕之夜在寒山寺聽鐘聲
c.日本旅遊者於除夕之夜在少林寺聽鐘聲
d.韓國旅遊者於除夕之夜在金山寺聽鐘聲
16.新聞主題通常是指一篇新聞作品是()
a.題材內容b.采寫動機
c.中心思想d.社會效果
17.普利茲新聞獎是以著名報人普利茲的名字命名的新聞獎項。這位著名報人是()
a.英國人b.法國人
c.義大利人d.美國人
18.1978年,編髮《天安門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動》這一重大新聞的新聞機構是()
a.新發社b.人民日報
c.中國青年報d.中央人民廣播電台
19."政治強、業務精、紀律嚴、作風正",這是對社會主義新聞工作者的要求,也是新聞作品研究者應努力的方向。提出這十二個字要求的是()
a.毛澤東b.鄧小平
c.江澤民d.丁關根
20."他心裡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是下列一篇新聞作品中部分內容的小標題。這篇新聞作品是()
a.《領導幹部的楷模-孔繁森》b.《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
c.《核彈元勛的"三子"》d.《為了周總理的囑託》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五個備選項中有二至五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後的括弧內。錯選、多選、少選或未選均無分。
21.新聞作品的主要特點,就其內容而言,有()
a.真實b.新鮮
c.迅速及時d.體裁的多樣性
e.具有重要性
22.下列新聞作品中屬於人物專訪的有()
a.《經濟學家趕集》b.《訪"葡萄常"》
c.《寫在絹帕上的詩》d.《"飛天"凌空》
e.《共產黨員劉胡蘭慷慨就義》
23.《"一厘錢"精神》是一篇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的工作通訊。為了深化主題,揭示傳大的事業要從最小的事情做起這一真理,文中精選了幾個典型事例,這些事例是()
a.一厘錢b.一分鐘
c.一滴水d.一粒米
e.一根火柴
24.下列新聞作品中,以人物語言或對話為主要表現方式的是()
a.《好啊!誠實永存》b.《搶菜記》
c.《共產黨員劉胡蘭慷慨就義》d.《從郵局看變化》
e.《上海嚴寒》
25.分析新聞作品的主題,應注意()
a.把握它的輿論導向和社會意義b.主題是否鮮明集中
c.聯繫作品所選擇的角度d.作品的體裁樣式
e.主題寓於一定事實之中
三、簡答題(本大題共3小題,每小題8分,共24分)
26.分析新聞作品的細節描寫要注意什麼?
27.簡析《一本充滿自我批評精神的新書》的報導角度。
28.簡析《太平夫人看望"歡歡","長得多么可愛啊!"》一文中擬人化手法的作用。
四、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3分,共26分)
29.在新聞作品研究中,如何做到主觀與客觀相統一?請結合具體新聞作品論述。
30.結合外國新聞作品,論述背景材料在新聞報導中的作用。
五、分析題(本大題20分)
31.分析《奧斯威辛沒有新聞可寫》一文的寫作特色。
答題要求:論點明確,虛實結合,條理清晰,文字簡潔,寫成不少於600字的評析短文,自擬標題。
奧斯威辛沒有新聞可寫
[美]a·m·羅森塔爾
波蘭布熱津卡——不知為什麼,最可怕的事情竟是布熱津卡那明媚和溫煦的陽光,一行行令人賞心悅目的白楊和在大門口附近的茵茵碧草上玩耍的孩子們。
這好像不正常得令人吃驚,如同一場惡夢一樣。在市熱津卡,應該永遠有陽光照耀,或者說,那裡應該是光明的,那裡應該是一片碧綠,應該有年輕人的笑聲。但是,如果說布熱津卡從來不見陽光,草地枯萎衰敗了,這才是恰如其分的,因為這是一個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恐怖地方。
然而,現在每天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旅遊者到布熱津卡來,這地方很可能是世界上最令人心驚膽戰的旅遊點。他們來這裡遊覽的原因很多-想來看一看這一切是否是真實的,提醒自己不要忘記這個地方,或者只是看一看人們受害的地方來向死去的人表示悼念。
布熱津卡距著名的南部城鎮奧斯威辛只有幾英里之遙。奧斯威辛有居民12 000名,位於距華沙171英里的地方,地處狹隘通道東端被稱為摩拉維亞門的潮濕和沼澤地區。
布熱津卡和奧斯威辛共同組成了精心建立起來的酷刑和死亡工廠的一部分。納粹稱這個地方為奧斯威辛集中營。
現在,距離最後一批囚犯裸著身子,被成群地趕到由哨兵和警犬守衛的毒氣室處死,已有14年了。人們頻繁地談論著有關奧斯威辛集中營的傳說。某些倖存者已經寫了一些即便是頭腦健全的人也難以想像的回憶錄。集中營的主要負責人魯道夫·弗朗茲·費迪南德·霍斯在被處決以前,在他寫的回憶錄里詳盡描寫了大規模屠殺和對囚犯進行的活體試驗。在這裡有400萬人死亡了。
現在,關於奧斯威辛沒有什麼新聞可報導,僅僅是由於有著不可抗拒的衝動,才想寫一些有關集中營的事。這種衝動是因為出自一種不平靜的感情,到集中營參觀後,如果對那裡的情況不置一言,不寫一字,就這么離開了,那將是對在那裡死去的人們極為痛心的不敬。
現在,布熱津卡和奧斯威辛很平靜,再也聽不到恐怖的尖叫聲了,旅遊者在最初只是默默地、匆匆地走過去,後來想起了牢房、毒氣屋、地牢和鞭笞犯人的地方,於是,他們的腳步變得沉重了。導遊也沒有多說什麼,因為他向遊客指點了地方以後不必再多說什麼了。
對每一個旅遊者來說,都會產生一點獨特的恐怖感,而這點恐怖感,他永遠也不會忘記。某些人看見在奧斯威辛重建的一個毒氣室,人們告訴他們這還是個小的毒氣室。其他人竟看到這樣的事實,在布熱津卡,在幾個毒氣室的廢墟上,在德國人撤退時炸毀的焚屍爐上,竟盛開著雛菊。
有些旅遊者呆呆地盯著毒氣室和焚屍爐,他們簡直不能接受這些。目睹鋼玻璃窗後邊象小山堆似的人頭髮,一堆堆死去的嬰兒留下的鞋,或者在進毒氣室之前用來關押犯人的磚瓦結構的監獄,他們站在那裡渾身發抖,毛骨悚然。
一位參觀者驚叫了一聲,因為他看見女牢房竟是3排大木頭箱子,這些木頭箱子約有6英尺寬、3英尺高,每晚有5到10個人在木頭箱子裡過夜。導遊帶著遊客很快穿過了牢房。在這裡沒有更多的東西要看了。
有一座磚瓦結構的建築用來對女囚犯進行使之失去生育能力的試驗。導遊想把門打開,但門卻是鎖著的。遊客們暗自慶幸他們沒有去看,然後就羞得臉紅了。
在一條長長的走廊里,一排排面孔從牆壁上向人們凝視著,那是幾千張囚犯的照片。現在,這些人都已經死去了,男女囚犯們站在照相機前面心裡都明白他們將走向死亡。
從這些死者的照片上看他(她)們臉上木無表情,但是在眾多的照片中間,有一張照片吸引了遊客的注意,令人不忍卒睹。這是一張22歲女孩的照片,她體態豐滿、金髮碧眼、容貌漂亮,她溫柔地微笑著,好象頭腦里掠過什麼甜蜜的、值得珍愛的事情。當時在她年輕的頭腦里想些什麼呢?現在在奧斯威辛的死亡紀念牆上她又想些什麼呢?
在進入令人窒息的地牢時,一位旅遊者被帶出來休息了一會,因為他感到憋得喘不上氣來。另外一位旅遊者進去了,又跌跌撞撞地出來了,他划起十字來。在奧斯威辛沒有什麼可祈禱的地方。
旅遊者們相互懇求地對望著,他們對導遊說:"夠了。"
奧斯威辛沒有什麼新鮮事可以報導。那裡還是陽光明媚一片碧綠,孩子們在大門口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