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價值的計算與組合風險的衡量

風險一般是指某一個行動的結果具有變動性。從財務管理的角度講,風險是指企業在各項財務活動過程中,由於各種難以預料或難以控制的因素的作用,使企業的實際收益與預計收益發生背離,從而蒙受經濟損失的可能性。由於風險與收益同方向變動,因而正確地估計風險,將可能給企業帶來超過預期的收益,而錯誤地估計風險則可能給企業帶來超過預期的損失。因此,風險管理的目的是:正確地估計和計量風險,在對各種可能結果進行分析的基礎上,趨利防弊,以求以最小的風險謀求最大的收益。

財務管理中的風險是多種多樣的,如從個別理財主體角度看,可以分為市場風險和企業特有風險;從企業本身看,按形成原因可以分為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從對組合投資的影響看,可以分為非系統風險(又稱可分散風險)和系統風險(又稱不可分散風險);按其表現形式看,可以分為違約風險、流動性風險和期限性風險等。除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已有《槓桿原理及風險控制》一文中詳細闡述外,還應注意風險價值的計算與組合風險的衡量。

一、風險價值的計算

如上所述,風險是指某一行動的結果具有變動性,因而與機率直接相關。在對風險衡量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確定某一行動結果的變動性,即機率分布。如對2002年度利潤的預測為:在市場銷售狀況良好時利潤為100萬元、在市場銷售狀況一般時利潤為60萬元、在市場銷售狀況較差時利潤為30萬元,而市場銷售狀況良好、市場銷售狀況一般、市場銷售狀況較差等三種市場狀況出現的機率分別為20%、50%和30%。由於三種市場狀況出現的機率之和為100%,因而符合風險價值計算的要求。

2、計算該行動的期望值,即上述機率分布中所未來收益的加權平均值。其計算公式如下:

n

e= e xipi

i=1

式中,xi為機率分布中第i種可能結果,pi為機率分布中第i種可能結果的相應機率。按上述資料,2002年期望收益值為:

 e=100×0.2+60×0.5+30×0.3=59萬元

應強調的是,2002年期望收益值59萬元是各種未來收益的加權平均數,它並不反映風險程度的大小。

3、離散程度,反映各隨機變數(如上例中2002年預計收益)偏離期望收益值(如上例中2002年的59萬元)的程度,是反映風險程度大小的重要指標。有方差、標準離差、標準離差率三項指標,計算公式詳見教材第45頁和第46頁。需要說明的是,方差和標準離差都屬於絕對額指標,在單一方案的選擇時功能是一樣的,另外也都不適用於多方案的選擇;而標準離差率是標準離差與期望收益值的比率,屬於相對數指標,常用於多方案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