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與橋樑》複習講義第六篇:濕陷性黃土路基的施工技術

(1)濕陷性黃土的工程特性:一般呈黃色或黃褐色,粉土含量常占60%以上,含有大量的碳酸鹽、硫酸鹽等可溶鹽類,天然孔隙比在l左右,肉眼可見大孔隙。在自重壓力或自重壓力與附加壓力共同作用下,受水浸濕后土的結構迅速破壞而發生顯著附加下沉。
(2)濕陷性黃土地基的處理方法:濕陷性黃土地基應採取攔截、排除地表水的措施,防止地表水下滲,減少地基地層濕陷下沉。其地下排水構造物與地面排水溝渠必須採取防滲措施。若地基土層有強濕陷性或較高的壓縮性,且容許承載力低於路堤自重力時,應考慮地基在路堤自重和活載作用下所產生的壓縮下沉。除採用防止地表水下滲的措施外,可根據濕陷性黃土工程特性和工程要求,因地制宜採取換填土、重錘夯實、強夯法、預浸法、擠密法、化學加固法等措施對地基進行處理。
(3)地基陷穴處理方法:對現有的陷穴、暗穴,可以採用灌砂、灌漿、開挖回填等措施,開挖的方法可以採用導洞、豎井和明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