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法律顧問名稱權保護

某外資企業北京××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在一次展會上發現青島一家同樣經營醫療器械的公司在其名稱中包含了自己的商號××,該青島公司的名稱為青島××和成醫療器械有限公司(下稱青島公司)。所不同者,青島公司的名稱中,商號是由××結合和成四個字組成。
外資企業認為,自己公司在中國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尤其是在青島,公司多年來的業務發展很成功,市場占有率較高。青島公司之所以在其名稱中使用自己的商號,是有意利用自己公司在青島的商譽,是一種侵犯企業名稱權的行為。為此,該外資企業委託律師全權處理此事。
律師認為:企業名稱專用權具有地域性特點,即企業名稱專有權只在其工商註冊登記範圍內有效,超出此範圍不再享有專有權。鑒於此,本案如果從侵犯企業名稱權的角度追究青島公司責任難以成立。但是,由於兩家企業均是同一行業的經營者,彼此還有過業務往來,因此存在青島公司有意使用他人商號為自己謀利的不正當企圖。這一點從青島公司商號中的後兩個字和成上邊可以得到進一步的映證:和成兩個字系另一家同樣經營醫療器械的外資企業的商號。很明顯,青島公司是將兩家外資企業的商號結合起來作為自己的商號,其用意不言自明。因此,可以從不適宜的企業名稱以及不正當競爭的角度與青島公司交涉,必要時向當地工商部門或法院尋求法律救濟。
在接下來與青島公司的交涉中,青島公司堅稱自己沒有侵犯外資企業的名稱權,也沒有從事不正當競爭。但是經律師向其分析本案的案情並指出其利用他人的商號為自己謀利的用意後,青島公司以自己原本不打算再用此名稱為由,答應停止對外資企業商號的使用,儘快向工商部門申請變更企業名稱。稍後,青島公司以書面方式承諾將對企業名稱進行變更並於變更後將新的工商註冊證明傳真給外資企業。此事,以雙方的和解而告終。
評析
本案涉及這樣一些法律問題:一是企業名稱權的界定與保護;二是不適宜企業名稱的認定;三是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認定。
企業名稱權指企業對自己名稱享有的專有使用及許可他人使用的權利。企業名稱在商業活動中的套用,代表著一定的經營活動和商譽,具有商業上的財產和價值,既可以作為資產直接投資,也可以有償轉讓,具有財產權利的基本內容與特徵;同時,它是企業的人格化標誌,是與其他經營主體區分的標誌,始終與其所代表的企業相聯繫,與企業共存亡,有著人身權鮮明的特徵。因此,企業名稱權具有人身權和財產權的雙重屬性。鑒於此,企業名稱權在轉讓時均附有一定的條件限制。為保護廣大消費者及債權人的利益,現代商法大都規定商號(企業名稱的核心組成部分)不得單獨轉讓,企業名稱的轉讓應伴有該名稱所代表的企業本身的全部或部分轉讓。
企業名稱權屬於一種專屬使用權,具有排他的效力。一般而言,企業名稱一經登記註冊,企業即取得了該名稱的專用權,在特定的地域和行業內享有專屬使用權。同一行業的企業在註冊登記範圍內不得使用相同或相似的名稱。對於外商投資企業,鑒於當時的註冊登記制度,我國曾經給予其名稱在全國範圍內的專有使用權(相關規定見《關於外商投資企業名稱登記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工商企字「1993」第152號,下稱通知)。不過,《企業名稱登記管理實施辦法》(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令「1999」第93號公布)實施後,前述通知已作廢。外商投資企業的名稱已不當然在全國範圍內享有專有權,而要根據其註冊登記範圍而定。就本案所涉情形而言,外資企業系在北京登記註冊,其名稱專有許可權於北京地區。青島公司的名稱中雖然使用了外資企業的商號,但尚不構成名稱相同或近似,以侵犯企業名稱權追究其責任難以得到法律支持。
雖然不構成名稱相同或近似,但是根據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關於企業名稱權給地方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的答覆意見(工商企字「1999」第122號、工商企字「2001」第28號)的規定,對於已登記註冊的企業名稱,雖然行政轄區不同,如在使用中引起公眾誤認,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的可以認定為不適宜企業名稱,應根據註冊在先和公平競爭的原則予以處理。據此,本案所涉情形可以適用不適宜企業名稱的規定。
此外,從公平競爭的角度而言,企業在商品的生產、經營活動中應該靠自己的誠實經營取信於人,憑自己的實力去競爭,而不應不正當地利用他人的商譽以抬高自己,甚至損害競爭對手,擾亂市場經濟秩序。本案中,青島企業的行為顯然是一種不當利用他人的商號藉以抬高自己的行為,該行為也會給社會公眾造成一定的混淆,容易使人誤認為青島企業是兩家外國企業在中國的合資或聯營。因此青島企業的行為屬於一種不正當競爭行為,應當受到《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規範。青島企業也正是認識到自己行為的不正當性才主動採取措施加以糾正,這不失為一種明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