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自卑感

阿德勒指出,一切人在開始生活時候,都具有自卑感,因為兒童的生存都要完全依賴成年人。兒童與那些所依賴的強壯的成年人相比感到極其無能。這種虛弱、無能、自卑的情感激起兒童追求力量的強烈願望,從而克服自卑感。在阿德勒理論發展的時期,他強調攻擊和力量是克服自卑感的手段。

不幸的是,或者可能主要由於阿德勒創立理論時的文化條件背景,他把權力和力量與男性等同,把虛弱和自卑與女性等同起來。

任何不受禁令約束的攻擊、敏捷、能力、權力的形式,和任何勇敢、自由、侵犯、殘暴的特質都可以看作是男性所具有的品質。而一切束縛、缺陷、懦弱、屈從、窮困和那些相類似的特質都可以看作女性品質。

在阿德勒理論發展時期,在他看來,變成更有力量就意指為具有更多的男性品質,因此更少地帶有女性品質。他把這種追求更多的男性品質稱為男性反抗。既然男性和女性都為了克服自卑感而追求是自身變得更有力量,所以他們都企圖實現男性特徵的文化思想。換句話說,男性和女性多治理與男性反抗。

自卑感是壞事嗎?阿德勒對此矢口否認。事實上,要成其為人就意味著感到自卑。這對於一切人都是共同的,所以,他並不是懦弱或者異常的現象。實際上,這種情感是隱藏在所有個人成就後面的主要動力。一個人由於感到自卑才推動他去完成某些事業。在某人獲得一項成就時候就能體驗到一種短暫的成功感,但是與別人獲得的成就相比較,有使他產生自卑感,這樣就又激起他去爭取根大的成就,由此反覆有無止境。

這兩種說法,各有各的道理。人對自身的狀態與素質的認知構成了自我意識,人對自身價值特性的評價就構成了自我情感。人的自我評價雖然在其形式上是對某種具體特性的自我評價,但在價值本質上是對自身勞動能力及其發展前途的自我評價。由於人的勞動能力越強,其所有活動的價值率就越高,他的中值價值率就越高,那么他對於自己的評價就較高,自我情感的強度就越高,就會形成“自我感覺良好”,因此人對於勞動能力的自我評價歸根到底是對其中值價值率的自我評價。

人在進行自我評價時,必須首先選定一個參照物,通常選定某個最親近、最現實、具有最大利益相關性的他人或社會平均水平作為參照物,即把自身的中值價值率與他人的中值價值率進行比較,從而產生自我情感。兩者的差值越大,自我情感的強度就越高,因此一個人的自我情感的強度性在根本上取決於自我價值的強度性。

自我情感分為自卑感和自豪感兩種:當自己的中值價值率小於社會的中值價值率時,人就會產生自卑感;當自己的中值價值率大於社會的中值價值率時,人就會產生自豪感。自卑感的極端形式就是自暴自棄,自豪感的極端形式就是目空一切、不可一世,這些極端的自我情感容易使人產生極端的思想或極端的行為而走向毀滅。

好了,我今天就說到這裡了。有這種自我感覺的朋友們,我請你們好好的想一想,你到底是自暴自棄呢?還是重整雄風。向自卑感挑戰是我們的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