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勵志視頻觀後感

然而《高三》所呈現給我們的不僅僅是為了喚起我們對於高三的記憶,導演最更主要的目的是給予我們對中國教育制度與當今時代是否相符的一種反思。高三》中的班主任王錦春一開始就說:如果是我們從事中學教育的圈內人,他們肯定會理解我們的做法,但那些專家、學者對我們也許會有看法。但是我們還是堅持這種教育,因為如果我們不這么做,就對不起學生和家長。因為在教育的磁場中,吸附著老師、學生和家長:老師為的是升學率,學生為的是前途,家長為的是兒女的幸福。老師錯了嗎?學生錯了嗎?家長錯了嗎?都沒有錯。那么,我們的教育錯了嗎?答案是:教育沒有錯,只是和時代步伐不一致。老師傳道授業,學生敏思好學,家長尊師重教——讓我們的雙眼直視堅硬的事實:升學率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於老師的頭頂,學生面臨著要么讀書而成為天之驕子、要么成為如父輩一樣的農民、工人、農民工或者“社會閒散人員”的嚴酷事實,而家長,則要通過自己的孩子來改變一個家庭(甚至是幾代人)的命運。承載如此重負的,正是這個偉大的時代。或者說,教育的重負正是這個時代重負的縮影。學生的成績是老師的“命價”,升學率的高低決定著他們的一切;學生的未來是家長的“命價”,他們要累死累活才能負擔的起學生現在和將來的學費。滿耳讀書聲,滿耳升學率,這是什麼?這是悲哀。因此“中國”的高三,這群人的集體奮鬥有一種悲壯和淒涼感。想起當時身邊的人包括自己在內,對於聯考了解少之又少,除了一開始就被學校,家長灌輸的大學夢之外,別無其他。看著這一個個活生生的畫面,學生訴說著自己的理想是那么得不純粹,他們背負了太多責任負擔了。可以想像,中國多少農民,中國學生,通往大學的門票又是多少。而農民為了培養一個大學生再把他們送進天之學府,難度可想而知,中國的考生是不容易的,很多時候他們不是自己了。在中國的教育中,學生是沒有個性可言的。很想問一句:什麼時候“高三”學年留給每一個中國人不是痛苦的經歷呢?

一部《高三》將最真實的故事完整呈現在觀眾面前,把思考的機會留給樂觀眾。對於《高三》屢獲殊榮我沒有驚訝。驚訝的只是在這樣一個平凡的國度里,某些平凡的人正在人生不平凡的時期平凡地奮鬥著,所為者,在別人看來的平凡,卻是自己心底最大的不平凡。在平凡與不平凡的撞擊中,掉落的是無可奈何的人文關懷之火花。

此外,這部《高三》讓我學到了很多人生哲理:熱愛生命,我不去想是否能夠成功。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我不去想能否贏得愛情,既然鍾情於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誠;我不去想身後會不會襲來寒風冷雨,既然目標是地平線,留給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不去想未來是平坦還是泥濘,只要熱愛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還有那句:失望懼我,我還懼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