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思:創業是我的生活方式

8月27日晚,沈思出現在江蘇衛視《非誠勿擾》的舞台上,她說:“在現實生活中不容易找到的話,不如多給自己一個機會。”面對炒作公司等質疑的聲音,她不做解釋。

她更願意談清華大學的校訓厚德載物、斯坦福的微力量以及google印記,當然還有回國創業的經歷。

高二時,比爾。蓋茨的自傳《未來之路》第一次讓她有了創業的念頭。她當時的想法簡單,要創業,需要先考進一所好大學。1997年,沈思16歲,取得深圳理工科聯考狀元,如願以償進入了清華計算機系。“我從來不覺得自己多聰明,如果沒有人家聰明就一定要笨鳥先飛,比別人多做一分都行。”聯考之後,沈思燒掉了好幾個大箱子,裡面全是聯考前做過的試卷。

在清華,沈思創業的想法絲毫沒變。畢業時,她選擇了斯坦福繼續學計算機,可惜沒有獎學金。沈思要解決擺在她面前兩個最現實的問題:一是生存,她需要錢,以維持自己基本的生活;二創業,她要實現自己的商業夢想,探索沈思的“未來之路”。

為了解決第一個問題,除了打零工,她在學校主頁找到幾千位教授的電郵,挨著個兒寫信,詢問他們需不需要research assistant。僅有的幾封回覆郵件中,教授們全都因為她的英語不夠好,面試階段拒絕了她。最終,現為香港中文大學校長發展經濟學教授劉遵義給了她一個機會。發展經濟學是說什麼是社會發展的動力,發展型經濟、導致經濟發展的因素,看似跟沈思的創業不太相關,事實是沈思意識到趨勢的重要性,創業要學會順勢而為。斯坦福教會沈思另外一個本領是,對自己生存能力的自信,再艱苦的環境,她也有信心活下來。

沈思開始系統地認識網際網路行業,思考創業做什麼項目,怎樣做產品,理念是什麼,怎樣籌備一家公司,甚至是更為長遠的規劃,一家小的創業公司如何上市等問題。

每周,沈思都會參加中國學生聚會,地點是創新工場合伙人汪華的家。一段時間,在斯坦福的中國留學生有20多位,年齡最小的沈思是他們的師姐。大家談論的話題單一,就是創業。這群人里最興奮最具實踐力的是她和汪華,提出想法立即找人寫程式,感覺不行再找一撥人重寫。

2004年,沈思畢業了,到大展拳腳的時候了。一次偶然的機會,她認識了北極光風險投資創始人鄧峰。同為清華大學畢業生鄧峰的一席話讓她冷靜下來。鄧峰說:“你想做ceo,不如去一家技術公司,從產品經理做起,做完產品經理就基本上知道怎么做ceo了。從產品怎么設計,最後做出來,怎么去行銷,整個流程就清楚了,轉手就升級了。”

沈思決定去剛剛在納斯達克上市的google.經過16輪面試,如願以償。當時google只有1000多人,沈思被委以重任,接手google日本的核心搜尋產品。在見識到日本領先的電信行業和3g技術後,2005年,沈思申請到移動事業部,一個非主流的部門做產品經理。當時,google幾千人的隊伍中只有兩位移動產品經理,她是第三位。她的想法很簡單,移動網際網路是趨勢。當年,在她的極力勸說下,汪華也加入了google.

從國小、中學到大學,沈思都是班級里年紀最小的,她敏感、好奇心強,甚至有點小憂鬱,到斯坦福後,這些性格沒有得到改變,而在google開放、不作惡的價值觀影響下,她找到“翅膀”被打開的感覺。google給每位員工足夠大的自由度,尤其是她所在部門。每位產品經理要負責七八個項目。沈思不把自己當成一個項目經理,而是這些項目的ceo.她認為這是在創業預熱,做一家有獨特文化,能讓幾千人發了瘋似的為理想奮鬥的企業。

google工作的經歷堅定了沈思創業的方向,社區遊戲。2007年,她向總部提出了辭職。總部回饋的建議是,讓她回中國工作一年,了解中國的市場環境,幫google建立起中國的移動業務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