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廣昌的復星金融帝國夢:一頓早餐開始的生意

復星成立於1992年,投資組合涉及醫藥健康、房地產、鋼鐵、礦業、零售、服務業及其他投資等領域,目前,復星是上海最大的民營企業。從去年開始,復星集團內部去掉了“多元化公司”的說法而統一為“投資集團”。郭廣昌數次聲稱,復星師從“巴菲特價值投資”,專注於投資受益中國經濟成長動力的行業,即投資中國未來。

其中,復星在金融服務業的投資早有先跡,2003年投資德邦證券公司,2007年投資永安財產保險,持有19.9%的股權。但迄今金融板塊收穫不大。

梁信軍承認,在其所有投資領域裡,金融板塊是擴張最為緩慢的一個。

而且,金融投資還一波三折,復星的步伐甚至一度倒退。2004年,在舉行的民營企業與資本市場國際論壇上,復星集團副董事長梁信軍曾公開表態,將收縮在金融領域的投入,專心做好產業這一塊。當時,梁信軍說,由於目前管理層、投資者以及市場其他各方對民營企業既做產業投資,又進入金融業表示憂慮,因此復星考慮收縮在金融領域的投資,將手中持有的興業銀行的股權出售。

這是戴在所有試圖投資金融領域的民營資本頭上的“緊箍”——國家管制。儘管復星強調其做金融板塊的打算只是為了投資,而不是為了自身的資金鍊。但其金融版圖免不了受產融結合失敗企業的負面影響。

環境依賴

事實上,擅長和資本打交道的復星從沒有放棄對金融領域的嘗試。自金融危機發生以來,復星集團不但成立了復地景業5.5億元人民幣房地產基金,還與凱雷投資集團成立了國內第一家合夥制外商股權投資企業凱雷復星。今年年初,還與保德信成立了一個pe基金。

今年的密集動作,尤其是第一家由民營資本與外資合資的壽險公司的出爐,揭示了其金融版圖重啟的信心。

郭廣昌對《中國周刊》記者解釋,這是外部環境和自身實力發生變化的結果。“金融板塊的進與退,反映的是環境的變化,包括國家的政策層面以及方方面面的變化。

同時,整個市場也在變化,復星本身的實力也在不斷變化中。再次,我們現在更加注重長遠性投資,更能忍受一個投資五到十年不盈利的狀況。十年、二十年以前,顯然復星沒有這個能力。”

梁信軍具體描述了行業巨頭轉換的秘密,金融行業可能是下一個大佬。“看民營企業,過去做鞋帽、飲料的人也就是幾個億利潤。說到十幾億利潤,腦海裡面浮想出來的一定是挖礦、鋼鐵、造船的。但現在就要修正了,做消費品的,開超市可以賺到三十幾個億的稅後利潤。金融成長也很快。一個企業比較重要的,還是要順應時勢,把握什麼是高成長的。”

但復星的金融板塊能否成氣候,仍然依賴國內的巨觀環境。有一種說法,過去二十年,允許民營企業做什麼,什麼就可以賺錢。基本上,復星多年的發展,講述了這個道理。

“我們92年創業到98年那一段時間,政府的管制放鬆,比如允許民營企業做藥廠,藥廠賺錢。允許民營企業做房地產,房地產成長非常快。1998年到2008年那個階段,是高速工業化。

無論造船、鋼鐵、原材料都是那段時間積累的。中國經濟正處在轉型的關鍵時期,即將實現由製造大國向消費大國、資本大國的轉變。金融服務業務將是促進並受益於這兩大轉變的最重要的產業領域。而可不可以投資保險業,已經是個偽命題。”

復星已經成立了金融事業部,除了擁有保險公司、證券公司,復星也不拒絕投資銀行。“起碼復星認真思考過、看過。”

但風險當然存在,尤其是政策的風險。

梁信軍對此持樂觀的態度:對於民營企業參股金融機構的問題,監管本身的確是慢慢放鬆的。比如保險產品的創新設計問題,現在保監會允許你嘗試。我們投資的範圍也在擴大,現在可以投一點不動產、保障房,過去是不允許的。“我相信管制越來越科學、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