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傳奇的勵志書籍《1984》

內容簡介

★村上春樹以《1q84》向本書致敬

★著名學者劉紹銘經典譯本內地首次出版

★62種文字風靡110個國家,全球銷量超過5000萬冊

★《時代周刊》“最好的100本英語小說”

★蘭登書屋“100本20世紀最佳英語小說”

★入選英美中學生必讀書書目

1936年以來,我所寫的每一部嚴肅作品,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反對極權主義,支持我所理解的民主社會主義。 ——喬治•奧威爾(《我為何寫作》)

《1984》是一部傑出的政治寓言小說,也是一部幻想小說。作品刻畫了人類在極權主義社會的生存狀態,有若一個永不退色的警示標籤,警醒世人提防這種預想中的黑暗成為現實。歷經幾十年,其生命力益顯強大,被譽為20世紀影響最為深遠的文學經典之一。

作者簡介

喬治•奧威爾(1903-1950), 英國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動物農場》、《1984》等。

1903 年出生於印度,19XX年舉家遷回英國,後因經濟原因無力深造,被迫遠走緬甸,參加帝國警察部隊。終因厭倦殖民行徑、痴迷寫作而辭去公職,輾轉回到歐洲,流亡倫敦、巴黎等地,一邊深刻體驗下層民眾生活,一遍從事文學創作,有多部作品出版。1936年西班牙內戰爆發,參加左翼組織,因重傷返回英國,但最終樹立社會主義信念。1939年,二戰爆發,積極參加反納粹的活動。由於西班牙內戰與二戰的苦痛經歷,對戰爭與和平、極權與民主、社會關懷與人類理想進行了深刻的思考。

1945年,著名的政治寓言小說《動物農場》出版。1949年,《1984》問世,在全球產生深遠影響。作品入選多國中學生必讀書目,被翻譯成62種文字,總銷量超過5000萬冊。

1950年,因肺病去世,年僅47歲。

精彩書評

天氣愈發的冷了起來,中午我都有睡午覺的習慣,於是吃過飯便早早的躺到了床上。溫暖的感覺漸漸的占據了被窩,意識陷入模糊。這時,窗外遠遠傳來了歌聲,這個小鎮連續不斷的有歌舞團駐紮演出,在電影院上演有色情噱頭的節目。他們的宣傳方式千篇一律,總是用幾個麵包車載著高音喇叭在街上游竄,一面放歌一面大聲預告他們“動感刺激、火爆激情”的節目表演。我也因此得以在午睡的時候聆聽到目前小鎮最為時尚的流行歌曲:《月亮之上》、《老婆老婆我愛你》、《香水有毒》,以及諸如《春天的故事》、《父老鄉親》等經典老歌。長期以來,我一直試圖從這些歌曲中尋找到某些規律,我相信他們的泛濫一定是有原因的,也依稀有了幾點想法,可一直無法系統的表達出來。這箇中午,在模糊的意識中,我聆聽音樂的同時,想起了剛讀完的《1984》,想起了最近對廣電總局的不滿和豆瓣網超過100萬用戶註冊使用,並將其與正在吼叫的廣告車聯繫起來。一些被我認為是真相的規律緩緩地浮現了出來。

一個國家的發展依靠國民的聰明和勤勞,他們憑著有系統的專業知識和持續的勞動熱情換來社會的科技進步、經濟發展,從而有較強的綜合國力保證其不被外國侵略與顛覆。因此,對國民的教育是必需的,否則將得到亡國的悲劇;但是一個政權的穩定,卻又依賴於大多數人的擁護和支持,所有政府都希望做到這一點。其中最關鍵的便是要讓國民擁有一個共同的信念,這個信念要堅定、持久,不受情緒與外因的過大影響。愛國主義是這個信念的一個部分,但它與對政權的支持還存在區別。因此,執政者在愛國主義之外還要找到一個信念——比如宗教信仰和主流價值觀——並用政權可控的各種方式將此信念的理論灌輸給所有的國民,以此來獲得長久的穩固的地位。因此,國民在接受科學技術的專業教育同時,必須同時接受執政者的理論教育,以此來鞏固執政地位,以此來保證國民在接受了專業知識的教育之後,將才能服務於政權,而不是反過來破壞政權。

而鞏固思想的另一個手段,是要破壞政權理論之外的信息進入國民的思想。這些信息即使無法消除,它也必須是破碎的,不成體系的。因此,那些我們嘲笑過的只知道無病呻吟,只知道愛情色情的流行歌曲;永遠一個模式,永遠虛假空洞的電視劇,我們憤怒過的將那些真實、優秀的電影刪改得語無倫次的廣電總局。他們的存在便有了必要性。我們並不需要抱怨廣電總局的那些老頭子們,他們也是要生存的,他們不過是《1984》裡面的真理部,我們更不需要辱罵那些歌手、作詞作曲者、演員,他們更是無能為力。有了這些流行歌曲,大多數人便可以只想著小情小愛,想著與妻子的性交,與情婦的勾搭,有了這些電視劇,大多數人便可以花掉生活中除了工作之外的大部分時間,並在這個過程中繼續潛移默化的接受理論教育,而避免了在這些時間裡獨自思考,將某些信息成系統的思考和總結,而電影也擁有同樣的命運,一旦電影中出現與理論不符的信息,便要無情的被刪除,在《1984》的老大哥看來,藝術並不重要,藝術永遠應該成為政治的附庸。

有了這樣的基礎,很多事情便迎刃而解,就像只要你走向鏡子的背面,你便能明白幕前的所有現象的原因,為什麼一直要灌輸“資本主義”是“人吃人”的社會;為什麼台海局勢永遠緊繃,懸而未決;為什麼民工幾乎成了這個時代的犧牲品和墊腳石;為什麼中國教育始終無法更改,把一個個鮮活的靈魂教成一具具死氣沉沉的屍體;為什麼要在每晚七點,在所有電視媒體上強制播出幾乎所有人都認為是虛假和符號化的新聞,這和“仇恨三分鐘”有什麼兩樣?

“電幕”沒有了,但這已轉變成了無形的意識屏障,一面反對“資產階級”的腐化墮落,一面宣揚高檔的消費,允許商業行為將商品分成無數個等級供人追求,不在這個社會中追求金錢、名利、權勢便是不合時宜的另類。而我們看到的那些中年人,他們將自己束縛在賭博、性行為、口舌之美上,他們根本不敢對這個世界和這個社會有什麼思考,並以此告誡後來的年輕人,要冷靜,要慎重,要適應社會,這才是成熟。《1984》里的溫斯頓相信其實很多人在內心都有自己的想法,只是在工作時,在“電幕”前,在“仇恨三分鐘”時,他們必須裝瘋賣傻,這是保全自己的唯一方式。社會上只存在兩種人,一種是本身已被控制得沒有獨立思想的人,另一種便是內心具有獨立思想卻無處傾訴與表達的人,而這也便是中年人口中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