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後為什麼比我們那時還艱難

八零後活得很難,但他們卻在奧運會火炬被搶的時候,出來捍衛這個國家的榮譽。這讓五零後六零後很感動。但有些五零後六零後的人,早已不把這個國家當回事。有的人高喊著為中國爭民主自由的口號,其實在為自己謀私利。

在我看來,八零後應該是中國最有希望的一代人。在他們之前的中國人,我覺得基本上還是農民,也就是用農耕意識來生活的人,有的人住在大城市裡,但他們的思想行為方式大致是鄉村式的。不是說農耕不好,它卻與工業文明和信息文明的人類進化大過程脫節。但八零後,從整體上講,是第一代真正的城裡人。中國要現代化,這是一個新的起始點。

所以,我們現在要給八零後什麼?如今掌權的,五六十年代的人,可能很少去這么想。他們在忙著升官發財,很多人並沒有良知和正義,房價就是被他們搞高的。八零後是在六零後的剝削中成長起來的。當然,主觀上講,六零後所做的一部分,也是為了自己的孩子,也就是九零後的,積累一筆財富,讓他們今後不要過得這么難,但是,卻無法為八零後,或者九零後或零零後,提供了一個更好的大環境。這是殺雞取卵。因為這一代掌權的人,許多都很自私,貪得無厭,也很狹隘和保守。他們整體上還是沒有太多文化。有文化一些的,都在二十年前出國了。

我本來覺得,決定一個國家命運最關鍵的,就是要有創造性的東西,有賈伯斯那樣的東西,這會在八零後這裡勃發,但現在看來,還是很難。因為八零後的生活很難,同時又沒有遭遇前幾代人那樣的瀕死苦難。這樣一種半死不活狀態。他們理應創造更大器的東西,但他們被瑣事纏身,目光收了回來,思想和精神糾結了,打起轉轉。

房子當然是一個問題。不過我也看到,一些有些背景或者不那么有背景的家長,靠著自己用各種方式在八九十年代獲得的積累,已經給自己的孩子買下了房子,也把他們送到西方國家讀書。這些相對活得寬鬆的八零後,會在未來中國的發展中,扮演什麼角色呢?我不知道。

而那些在城市裡做著搬家工人、建築工人的八零後呢?

要給八零後一些什麼?比如,給韓寒一個更舒服和更自由說話的機會?這是一個很要緊的問題。我在看《金陵十三釵》時,印象最深的一個鏡頭,是片子開始前,韓寒扮演著一個廣告片中的角色。韓寒未能堅持他最初的“不拍廣告”的理想。也許這個理想本來就是錯誤的。但這的確也曾是理想,我年輕那時,沒有過這樣的理想。

我覺得,應該在一代人年輕的時候,就要讓他們在物質和精神上,不要過多陷入絕望。但中國的一些情況,正在讓大家變得十分絕望。很多東西,比如,住房,這並不是過分的要求。

六零後批評八零後為了買一個蘋果手機,不惜賣腎,卻沒有想到,這個手機本來是他或她該得到的。

八零後可能是中國曇花一現的、最後一代有理想主義色彩的人。九零、零零後也許會笑話他們,怎么把自己的生活搞得那么糟,怎么那么的不切實際。

當八零後最終也與社會妥協,與五零後六零後妥協,當他們最終也變得世故和圓滑,中國就將再一次喪失創造的機會。這種事似乎總在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