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語佛經中的句子

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

——鳩摩羅什《佛遺教經》

我如良醫,知病說藥,服與不服,非醫咎也。又如善導,導人善道,聞之不行,非導過也。

——鳩摩羅什《佛遺教經》

若念力堅強,雖入五欲賊中,不為所害。譬如著鎧入陣,則無所畏,是名不忘念。

——鳩摩羅什《佛遺教經》

當自端心,正念求度。

——鳩摩羅什《佛遺教經》

有愧之人,則有善法; 若無愧者,與諸禽獸,無相異也。

——鳩摩羅什《佛遺教經》

佛說苦諦實苦,不可令樂。集真是因,更無異因。苦若滅者,即是因滅,因滅故果滅。滅苦之道,實是真道,更無餘道。

——鳩摩羅什《佛遺教經》

少欲之人,則無諂曲以求人意,亦復不為諸根所牽。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餘,常無不足。有少欲者,則有涅槃,是名少欲。

——鳩摩羅什《佛遺教經》

一切世間,動不動法,皆是敗壞、不安之相。

——鳩摩羅什《佛遺教經》

出家行道,無欲之人,而懷嗔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雲中,霹靂起火,非所應也。

——鳩摩羅什《佛遺教經》

使人愚蔽者,愛與欲也.

——佛陀《四十二章經》

如人鍛鐵,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學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淨矣.

——佛陀《四十二章經》

人有眾過,而不自悔,頓息其心.罪來赴身,如水歸海,漸成深廣.若人在過,自解知非,改惡行善,罪自消滅.如病得汗,漸有痊損耳。

——佛陀《四十二章經》

忍辱多力,不懷惡故,兼加安健,忍者無惡,必為人尊.心垢滅盡,淨無瑕穢,是為最明.

——佛陀《四十二章經》

人命在幾間,對曰:呼吸間.

——佛陀《四十二章經》

人以愛欲交錯,心中濁興,故不見道.

——佛陀《四十二章經》

當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無我者,我既都無,其如幻耳.

——佛陀《四十二章經》

夫為道者,譬如一人與萬人戰.掛鎧出門,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鬥而死,或得道而還.

——佛陀《四十二章經》

於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惱;意苦惱,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

——佛陀《四十二章經》

行道守真者善,志與道合者大.

——佛陀《四十二章經》

凡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其實妙用,名為功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套用無染是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

——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六祖壇經》

若覓真不動,

動上有不動,

不動是不動,

無情無佛種。

——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六祖壇經》

有情即解動,

無情即不動,

若修不動行,

同無情不動。

——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六祖壇經》

明與無明,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共性無二,無二之性,既是實性,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減,在聖賢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其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

——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六祖壇經》

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元是臭骨頭,何為立功過。』」

——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六祖壇經》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恩則親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

——六祖惠能大師《六祖壇經》

迷人修福不修道 只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養福無邊 心中三惡元來造

擬將修福欲滅罪 後世得福罪還在 但向心中除罪緣 各自性中真懺悔

忽悟大乘真懺悔 除邪行正即無罪 學道常於自性觀 即與諸佛同一類

吾祖唯傳此頓法 普願見性同一體 若欲當來覓法身 離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見莫悠悠 後念忽絕一世休 若悟大乘得見性 虔恭合掌至心求

——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六祖壇經》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

定慧等持,意中清淨。

悟此法門,由汝習性。

用本無生,雙修是正。

——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六祖壇經》

明心見性,直指本心

《六祖壇經》

聖道幽通,言詮之所不逮;法身空寂,見聞之所不及。即文字語言,徒勞設施也。

《六祖壇經》

口莫終日說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稱國王,終不可得。

《六祖壇經》

人於浮世,獨來獨往,獨生獨死,苦樂自當,無有代者。

《無量壽經》

人在世間,愛欲之中,

獨生獨死,獨去獨來,

當行至趣,苦樂之地,

身自當之,無有代者。

《無量壽經》

修學為空,不以空為證。

《維摩詰經》

無明畢竟來故,諸行亦畢竟滅,乃至生畢竟滅故,老死亦畢竟滅。

《維摩詰經》

心無放逸,不失眾善。

《維摩詰經》

非身合,身相離故;亦非心合,心如幻故。

《維摩詰經》

以智慧劍,破煩惱賊。

《維摩詰經》

無常義、苦義、空義、無我義、寂滅義。

《維摩詰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