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求職注意11個陷阱

對此,求職畢業生們應該得到一些啟示,如果接到一些自己並不熟知或者並未投放簡歷的公司的面試通知,應該事先向有關部門查詢、核實該公司的真實情況,並上網搜尋一下該公司的網站,確定其規模與用人需求,然後再去進行面試。

陷阱五:中介陷阱

委託人才中介公司尋找就業單位不失是一種有效的求職途徑,但應選擇政府主辦的或社會信譽好的大型人才中介機構,一些不知名的人才中介往往設施簡陋,無正規的人員機構,是不夠資源共享質的“黑中介”,當求職者交納數目不菲的中介費後,中介方就會列出種種理由來推辭甚至從而騙取求職者的中介費。

陷阱六:招聘會陷阱

此類招聘會大多名不符實,常常對外宣傳有多少用人單位和崗位,職位層次有多高,等等,實際上多為虛假宣傳。按國家的有關規定,只有主管部門組織或批准不以營利為目的的畢業生就業市場活動才是合法的。

陷阱七:電話陷阱

一般而言,畢業生在收到用人單位的回應後,會主動進行聯繫有些人正是利用畢業生的這一心理,讓畢業生給一些收費很高的信息台回電話,以騙取高額電話費。

陷阱八:契約陷阱

在契約中,有些單位設定一些模稜兩可或帶有誘惑性的條件,畢業生在簽訂契約時一定要仔細閱讀各項條款,慎重簽約,注意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陷阱九:地點陷阱

很多企業在全國各地有分部,而參加招聘會的往往是總部的人力資源部門。因此,畢業生在應聘時容易產生錯覺,以為工作地點就在總部所在的大城市,用人單位在選聘畢業生時故意不予以說明,結果畢業生上崗後被分到其它地方,對此,畢業生在面談時必須諮詢清楚。

陷阱十:收保證金哄你買東西

有兩名畢業生遭遇了這樣的求職經歷:他們經一家職介所介紹後,到成都一家化妝品代理公司應聘業務主管,經過初試、複試後,公司負責人稱要試用3個月,叫他們先學會推銷公司代理的化妝品,每人交了150元信譽保證金,但沒有拿到收據。經過實踐,他們發現這些產品根本無法推銷。後來他們在一家大型商場了解到,這套化妝品的銷售價格是70至80元。原來,這家公司採用這種“招聘”辦法,變相地向求職者賣化妝品。

陷阱十一:“沒經驗也可”引你入“套”

據了解,由於很多用人單位都要求求職者具有工作經驗,這樣將一些應屆大學生擋在了職場之外。剛畢業的大學生在人才市場,常有“矮一截”的感覺。因此,當應屆大學生在廣告上看到“無經驗也可”等字眼時,就會眼前一亮,不加思索地爭著填寫履歷,對招聘公司的背景則一概不問,最後可能吃虧。一名大學生填了表後,對方要求收取100元的保證金,屢次找工作受挫的他,毫不猶豫地交了這筆錢。半個月後,他被宣布走人,要求退還保證金,他卻拿不出憑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