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廚房管理要效益

  我國餐飲企業生產方式落後,生產管理水平差,導致菜點質量不穩定,成本居高不下,勞動生產效率低,資源浪費嚴重,企業效益不高等狀況,已成為嚴重陰礙中國烹飪進入現代化的主要因素。因此,尋求新的生產方式以求生生存和發展並進而跨入烹飪的工業化、產業化,已成為當前餐飲行業企業界和學術界高度關注的熱點。

四種廚房生產方式的優劣

   綜觀我國的餐飲企業,其生產方式主要有包乾制、分工制、中心廚房制、生產線制四種。

  1、包乾制生產方式

  餐飲業廚房生產,在我國基本上還是以手工操作為主,從業人員應劃歸為小手工業者的範疇,其生產方式絕大多數仍然是建立在小農經濟基礎之上的粗放型的作坊式的包乾制。
這種方式責任清楚,結構簡單,通常由幾個廚師(或家庭成員)結合在一起,由一人(師傅、家長或承包廚房的“包頭”)負責組織生產。由於中國菜點豐富多彩,原料千差萬別,生產技藝複雜,廚師進行的是單件的隨意性的手工生產,烹製菜點人原料到成品要經過若干道工序。由於規模小,人員少,廚師並不進行明確的分工,每個人都要從事不同的操作,因而掌握多種烹飪技藝並成為“全能型”廚師為此種生產方式所必需,甚至要兼洗碗和擦洗廚房等工作,或兼任其它並不擅長的工作。顯然包乾制的勞動效率不高,而且生產規模太小,設備利用不充分,能源消耗較大,手工隨意性強。

  包乾制也有其優點:一是責任明確,二是組織結構簡單,三是廚師工作內容豐富,並可隨時看到的勞動成果,容易激發工作熱情。正因為如此,包乾制在當前我國餐飲業中仍然得到了較廣泛的運用。

  隨著菜點質量的標準化、因信息量增加致使菜點口若懸河的複雜化,包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