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烏牛早茶

一、生產概況

永嘉烏牛早是近年的創新名茶,主產於浙江省永嘉縣烏牛鎮、羅東鄉等區域。烏牛早名茶2月下旬採制上市,是浙江最早上市的名茶,也是全國特早名茶之一。烏牛早外形扁削顯毫,色澤綠翠光潤,內質香氣濃郁持久,滋味甘醇鮮爽,湯色嫩綠清澈明亮,葉底翠綠肥壯,勻齊成朵。

烏牛早既是茶名,又是樹名,原稱“嶺下茶”。約200多年前,羅東鄉龍頭村村民金某路過烏牛鎮嶺下村,見山坡上一叢茶樹生長茂盛,發芽抽梢特別早,這位村民就將此從茶樹夾土帶回種植,由於該茶樹春分前後就可採摘(一芽二三葉),比其他品種提早15天左右,故取名“烏牛早”,當地農民習慣稱之為“嶺下茶”。經若干年發展,羅東,烏牛一帶普遍種植,成為當地的當家品種。30年代,烏牛早良種製作炒青,精製成珍眉、秀眉、貢熙等,註冊商標為“天都珍眉”,主要銷往上海,價格比其他同類花色高10個銀元,品質優於徽州綠茶(安徽屯溪綠茶)。50年代以來,先後加工成紅毛茶、烘青、炒青。80年代中期,烏牛早良種被開發利用,“金子重析放出光彩”。

烏牛、羅東鄉地處甌江北岸、楠溪江流域,鄰近浩瀚的東海,茶園分布於沿江低丘緩坡,這裡屬典型海洋性季風氣候。熱量充足,空氣濕度高,春天回暖早。楠溪江為國家級風景區,溪水、灘林、竹筏、奇峰、幽洞、村落座座,炊煙裊裊,一派恬靜的田園風光。山巒林木蔥蘢,植被完好,土壤肥沃,空氣清新,霧靄繚繞,大自然孕育了肥壯柔嫩的茶芽。優越的生態環境,珍貴的特早芽良種,精湛的工藝技術,三者結合誕生了金獎特早名茶“永嘉烏牛早”。

1984年溫州藉茶學專家高麟溢、王鎮恆先生提出挖掘溫州早芽良種資源,開發生產名優早茶的建議。1985年,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及省市農業部門的指導下,永嘉縣農業局利用烏牛早幼嫩芽葉,試製“烏牛早龍井”,3月10日在杭州試銷,倍受消費者的歡迎。1988年,烏牛早龍井在杭州通過省級新產品鑑定,定名為“永嘉烏牛早”。茶學泰斗莊晚芳先生賦詩:“古載永嘉產奇茗,金毫翠綠勝群英,山間溪澗煙霧漫,改革創新龍味春。”1990年,烏牛早良種被省農業廳確定為省推廣良種之一。1991年,省良種會議提出逐步實現無性系良種化,永嘉縣抓住這一機遇,培訓短穗扦插育苗技術,發動民眾繁育良種,累計繁育推廣烏牛早茶苗4000萬株,加快了永嘉茶葉生產的良種化進程。

1987年,永嘉烏牛早第一次參加名茶評比,在省首屆鬥茶會上獲優秀名茶獎,以後陸續獲省市一類(等)名茶、優質名茶優良名茶稱號。1995年雙喜臨門,獲第二屆中國農業博鑒會金質獎和1995香港優質食品博鑒會金質獎。

二、採摘加工

永嘉烏牛早的特點是早、佳兼備,芽葉肥壯、微顯毫,對原料要求非常嚴格,生產時間在2月底至4月中旬50余天之內,雨水開採,穀雨結束,特級鮮葉標準是一芽一味、一芽二葉初展,採茶女上山覓茶,見芽即采,長短大小均勻一致,不帶魚葉、茶蒂及其他夾雜物。採得黃金芽2.2萬餘個,才能製作500克特級成品,可謂“誰知杯中茶,顆顆皆辛苦”!

永嘉烏牛早的加工技術與西湖龍井工藝相似。

鮮葉攤放:是烏牛早名茶加工技術特色,鮮葉攤放在通風、陰涼潔淨的竹罩上,厚度為每平方米1000克,時間以鮮葉減重20%為宜,攤放至手感鮮葉柔軟,葉色轉暗,略有花香時,在12小時內付制,做到不積壓,不發熱,不變紅,不破碎。要掌握分級攤青、分批付制的原則。

青鍋、焊鍋:操作中有抖、搭、帶、拓、磨等16種手法,隨鮮葉落歸根老嫩和鍋中茶坯成離程度,手法不時變換。目的是使成品外形扁平光滑、挺秀,長短大小均勻、整齊,芽鋒顯露,微顯白毫,色澤嫩綠光潤,無黃片、嫩莖等雜質。

簸片割末等工藝參見“西湖龍井”製作技術。

三、發展趨勢

烏牛早茶園,原為零星叢栽,1984年共有72萬叢,分布於羅東、烏牛等鄉,年產溫炒青30噸,產值12萬元。自從開發特早名茶永嘉烏牛早以來,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1995年,永嘉縣淘汰了溫炒青傳統產品,實現名茶產業化。烏牛早名茶產量達5噸,產值1200萬元。烏牛早良種茶園發展到700公頃,占全縣茶園總面積的68%。烏牛早茶園從3個鄉擴大到10個鄉鎮。永嘉縣烏牛早名茶開發有基地20公頃,經營名茶6噸,產值240萬元,“山上有基地,山下有工廠,山外有市場”,規模經營大戶成為農村致富奔小康的龍頭企業,場長被評為溫州市農業企業家。

永嘉烏牛早每年2月底就能源源不斷地批量上市,銷往江蘇、上海、山東、浙江各地。採用小批量、多批次的運輸,從鮮葉採摘到上櫃應市,只需48小時,最大限度地發揮了烏牛早名茶“早”的優勢。3月上中旬,江蘇、山東省等地,人們在早春,就能捧杯品嘗烏牛早新茶,成為近幾年的新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