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樣百出吃深圳


國內吃早點最出名的城市是武漢,熱乾麵、豆皮兒、湯包、糊米酒等等,令“九頭鳥”們驕傲的是“過早兒”一個月可以不重樣。但如果叫起真兒來,武漢之早點雖然豐富,但跟廣州比起來還是有差距,無論是品種還是質量上,廣東的“早茶”才是當之無愧的早點之王。

本來,飲食這類民俗產物只能是老城市的驕傲,人口交雜密集,物產豐美別致,風俗世代相傳,久而久之才會釀出飲食男女之道。武漢三鎮是這樣,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也是這樣。按這個思路,深圳這種小字輩不應該有什麼道地飲食,有也只是三腳貓的拿來主義罷了。

但是,世界上畢竟只有一個深圳,如果沒有不同凡響之處也就不是深圳了。儘管在文化和民俗上尚顯單薄,但深圳自上世紀90年代起就仿佛學會了“吸星大法“,吸到自己身上的好東西太多了。別的不說,就說早點吧,深圳人如今可以享受到各地風味的早點,而且深圳的早茶也不錯,只是還沒有“廣州酒家”那樣的老字號。

深圳和其他城市最大的區別當是人口結構,平均年齡只有二十多歲,這意味著什麼?全城的人都要為工作而忙碌,幾乎沒有閒人。而廣州就大大的不同,每天天不亮就有成群的老人在街邊晨練了,練完了就進酒樓“飲茶”,享受一盅二件,喝一壺熱茶看一張報紙。所以,廣州人喝早茶是一種習慣,按部就班,從容不迫。酒樓從七點鐘就開始喧譁,幾乎每一間都是滿滿的,除了老人們,還有談生意的、相親的、麻將搭子、逛街組合……

深圳的早茶和廣州比起來,明顯的區別可能就是氣氛,除了周末和節假日,在深圳喝早茶基本上是安靜的,主要還是談生意、談工作、招待外地朋友的多一點,老顧客可能是附近的村民、老闆、全職太太或二奶之類的了,占人口絕大多數的上班一族難得有這樣的清閒。在廣州喝早茶一般要和別人“搭台”,桌子不夠用之故,而深圳除了節假日基本上不會出現這種情況。不過深圳的早茶模式往往是“直落”,從早晨過渡到中午,甚至是全天。中午的茶市可能火過飯市,這時候的主力軍就是上班一族了,忙碌的上午過去,喝早茶當午飯是既休息又填飽肚子,一舉兩得,這種生活方式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喜愛。

深圳人招待外地朋友喜歡請喝早茶,一來是因為所費不多,畢竟普通人的薪水還是有限的;二來呢廣東早茶確實有特色,不會讓客人感到輕慢。比如一個中型粵菜酒樓的早茶弄出幾十上百個品種不算什麼出奇,蒸煮煎燙炒樣樣齊全,就算吃幾回也難以窮盡;三是早茶的氣氛好,服務員推著一輛輛點心車在桌間穿行,地道的還會叫賣,客人們只需用手一指,美味立刻就端到面前,在茶單上蓋一個紅章之後即可大快朵頤。

早茶的品種,葷菜類主要有鳳爪、牛丸、豬肚、豬手、百葉、排骨等等,用小竹籠蒸,幾元錢一籠,味道一般比較重;包餃類里最馳名的是蝦餃,還有粉果、燒麥、叉燒包、馬拉糕、千層糕等等,風格各異;粥有生滾皮蛋粥、及弟粥、艇仔粥、豬骨幹菜粥、花生白果粥等等,還有雲吞麵、三絲炒粉、煎餃、煎堆、油條、各式腸粉、豬紅、餐包、西米露、龜齡膏……

喝早茶本是粵人的習俗,深圳“土著”主要是“城中村”的居民,占總人口的比例很小,這可能是平時深圳的早茶不如廣州火爆的緣故之一。廣州幾乎每條街上都能找到喝早茶的地方,深圳就差遠了,像模像樣的似乎可以數得出來,這就造成了一種現象:那些不太夠資格的酒樓早茶很少有人,而幾個環境好東西又地道的酒樓又人滿為患,唐宮、大三元、春滿人間啦是要排隊等叫號的。

到了是節假日的早晨,情況又有些不同,這時候忙碌了一周的人們都想放鬆一下了,全家出動,逛街買東西、陪孩子上公園之前都要先喝早茶,還有過埠來玩和購物的港人,連早茶也在這邊喝,這時候的酒樓都火了,一桌桌的都是一家幾口,孩子們在席間繞來繞去,爭著取自己喜愛的食物,深圳人這時候方才顯示出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