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的咖啡文化

曾聽說法國一度由於咖啡缺貨而少喝了咖啡,馬上就見打盹的人多起來。說來好象誇張,但法國人嗜咖啡倒是千真萬確。l991年"海灣戰爭"爆發,法國也是參戰國之一, 國內部分老百姓擔心戰爭影響日用品供應,紛紛跑到超級市場搶購。此事連電視台也驚動了,當鏡頭對著滿抱"緊缺物 資"的顧客時,卻發現他們拿得最多的竟是咖啡和糖。此事一度成為當時的大笑話。

法國人喝咖啡講究的似乎不在於味道,而是環境和情調,大多不願意閉門"獨酌",偏偏要在外面湊熱鬧,即使一小杯的價錢足夠在家裡煮上一壺。他們也還不是匆匆喝了拉倒,而是慢慢地品,細細地嘗,讀書看報,高談闊論,一"泡"就是大半天。在科技博覽會上,我走過六七個大展廳,都見在角落處設有咖啡座,方便到會各方面人士交流洽談, 整天都是座無虛席。

 法國人養成這種喝咖啡的習慣,自覺不自覺地表達著一 種優雅韻味,一種浪漫情調,一種享受生活的愜意感。可以說這是一種傳統獨特的咖啡文化。正因如此,法國讓人歇腳 喝咖啡的地方可說遍布大街小巷,樹蔭下、馬路旁、廣場邊、河岸上,以及遊船上、臨街陽台上,甚至艾菲爾鐵塔上 ……。而形式、風格、大小不拘- 格,有咖啡店、館、廳、 室,這些都附屬著建築物而存在,有屋頂蓋著。而最大眾化、充滿浪漫情調的,還是那些露天咖啡座,那幾乎是法國人生活的寫照。

好多的露天咖啡座都占據不少公眾地方,如廣場圈了一角,街頭占點人行道,甚至在人潮熙來攘往的香謝麗舍大道也是如此,那花花綠綠的遮陽傘成了點綴巴黎的獨特街景,看來市政當局對此還特別寬容。咖啡座的椅子幾乎全是朝向馬路排列,明擺著是有心設定的觀眾席,那面前的馬路便是劇目永不重複的大舞台。看那些形形色色的座上客,任憑街上喧囂嘈鬧、車水馬龍,太陽傘下一杯在手,悠然閒適。拿份當地報紙漫無目的流覽也行,叨著香菸吞雲吐霧亦可,還可以把大街上的五光十色細細欣賞。這裡,會有亮麗的時裝閃過,會有醉人的香氛飄來,也會有炯娜多姿的女郎走過,還常有街頭音樂家給您送來段段美妙的鏇律。此情此景,令人陶醉。不難見到座上原來細聲絮語的戀人旁若無人地擁抱、親吻,別人可真羨慕不了那么多,因為這是在法國。要是您運氣好,也說不定在您身旁的椅子上,就坐著一個法國美女,讓您增添許多視覺享受。在這裡,邊吸著咖啡,邊看著時尚雜誌的巴黎女郎,被視為時髦的象徵。

除了那些抬頭見青天的露天咖啡座外,在法國約17萬的咖啡館中,不乏氣派堂皇或古樸典雅者。尤其在巴黎,一 些咖啡館本身就是頗富歷史傳奇的名勝。在中世紀舊王朝時代,法國文化生活的重心是在宮庭。而到了18世紀的啟蒙 時代,文化重心開始轉移到各種沙龍、俱樂部和咖啡館。像拉丁區的普洛可甫(LeProcoPe)咖啡館,就與二百多年前 影響整個世界的法國大革命聯繫在一起。18世紀歐洲啟蒙 運動的思想家伏爾泰、盧梭、狄德羅,以及大革命三雄羅伯 斯庇爾、丹東和馬拉等,都是這裡的常客。當年,伏爾泰的幾部著作、狄德羅的世界首部百科全書等都曾在這裡撰寫, 還有大革命時具象徵意義的紅白藍三色帽也在這裡第--次出現。革命爆發的前幾年,這裡一直是熱血沸騰、孕育風暴之地。據說發跡前的拿破崙也曾來此,還因喝咖啡欠賬留下了軍帽。後來,這裡又是一流作家、演員、紳士淑女們聚會漫 談的社交場所,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雨果、巴爾扎克、喬治 ·桑、左拉等,以至後來還以這咖啡館的名字創立了文學刊物《普洛可甫》。因此,現在館內保存下來的傳統裝飾、古 董擺設以及各種文物特別豐富,館內的格局與景物似乎都沒 有因時代的變遷而"煥然一新",顧客仍舊是喜歡它的古典。

 在蒙馬特的學院咖啡館,是19世紀巴黎大學時代的標誌。這裡周圍長期聚居著來自四面八方的藝術家,他們以咖啡館為中心,共同構築了輝煌的巴黎大學時代。在聖日曼教堂對面,也有一家19世紀風格的德·馬格(Les Deux Magots)咖啡館,但其聲名鵲起是在本世紀20年代。一批 超現實主義作家、畫家長期在這裡雄論滔滔,燃燒藝術思想 的烈焰,終於又開創了一個以這咖啡館起名的"德·馬格文學獎",並一直延續到今天。據說過去海明威就常到這裡飲 咖啡以捕捉創作靈感。不過,別的地方賣4到6法郎的一杯咖啡,在這兒能賣到22法郎,這文學藝術的創作也真是有價了。有趣的是在隔壁的德·弗洛 (DeFlore)咖啡館,也是一個著名的學術園地,在戰後以較多哲學家光臨而興盛。 當時薩特、西蒙·波娃等人常坐固定的座位,現在那裡還特地標著銅牌。由於這兩家咖啡館的門檻總有文化精英進出, 使得這一帶漸漸書店林立,文學咖啡店、餐廳越開越多,後來還成為法國美文學(Belle-Lette)的誕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