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與中華武術

武術是中華民族獨特的人體文化,被視為國粹。因此,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曾直呼為“國術”。至今在港、台和海外部分華人中,仍名之曰“國術”。數千年來,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武術也在不斷地發展變化,成為我們民族最獨特的人體文化的瑰寶。
自衛本能的升華和攻防技術的積累,是武術產生的自然基礎。世界上各個民族都產生過自己的武術,但是像中國武術這樣傳承千載而又豐富多彩,縱觀全球,卻只有中國一家。武術不只是格鬥技術,健身體育,而且影響到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諸如醫藥保健、戲劇文學、方術宗教等等。酒,作為人類文明的產物,同樣深入到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與武術也有著緊密的聯繫。

中華武術的定義與特性

武術,並不單純指人們在爭鬥中簡單的擊打或自衛動作,揮拳舞棒,有武而無術。中華武術是經過千百年文化陶冶的一種獨特的人體文化,它是以中國傳統哲理和論理為思想基礎,以傳統兵學和醫學為科學基礎,以內外兼修,術道並重為鮮明特點的一項內容極為豐富的運動。它的流派繁多,拳法多姿,但基本表現形式有兩種:徒手的和器械的攻防動作。寓攻防於表演中形成武術獨特的美學,正如人們所說:技擊是武術的“靈魂”。
其實武術的靈魂本質還是“氣”。“氣聚而生,氣散而死”。武術講究的是“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氣勢的獲得才是武術的最高追求,這一點與酒所給人的膽氣、豪氣是一致的。
任何一個拳派都是兼有功法訓練、套路演練和格鬥方法三種形式。歷史上武術曾經是防身衛國、進身入世、修身練性的人生修養的重要內容之一。即所謂“習文備武,君子之業也”。作為體育運動,武術自然具有一般體育項目的共性:即以身體運動為特徵,以增強體質為價值。但中華武術又有區別於其他的運動項目的特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功法、套路、技擊技術三位一體。功法或稱內功,是套路演練和技擊技術的基礎。“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這句武林俗諺,生動地說明內功在武術中的地位。技擊意識是各派拳法共通的屬性,每個動作,即使是簡單的起勢或收勢,都含有制敵自衛的招法。太極拳看似柔緩無力,實際招招式式都有制人的訣竅。正是這種獨特的技擊意識,使武術與舞蹈、雜技等以表演為特徵的套路演練相比,就具有一種獨特的欣賞價值和美學特徵。不僅如此,功法的嚴格要求,又使武術較其他運動項目有著獨到的養生修身價值,使武術運動員的運動年齡可以長於一切運動項目。
(二)在中華武術界有一句俗諺,即“拳起於《易》,理成於醫”。這說明了中華武術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密不可分的聯繫,無論是陰陽、五行、太極、八卦等哲學觀念,還是儒家的經世思想和倫理觀念,無論是醫家的辯證思想,還是兵家的審時度勢的變化之道,都對中華武術有著深刻的影響。
武術與舞蹈、戲曲、雜技等同樣有著緊密的聯繫。“武舞,早在周代就是重要慶典儀式的主要內容,而各種舞蹈中更把武術視為重要的基礎功夫,中國戲曲文武並重,雜技中的“飛叉”、“拉弓”、“舞關刀”、“大武術”、“小武術”等節目,也直接來源於武術。
(三)中華武術是中國民俗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個民族都有各自的拳法套路,同時在各民間的或宗教的節日慶典活動中,都離不開武術。
由於以上特點,形成了中華武術與一般體育活動完全不同的文化品格,從而具有獨特的美學追求,強調悟性,強調靈感,強調入魔般如痴如醉的投入,也正是在這一點上與酒有著密切的聯繫。

中華武術與酒的結合(一)

人們常說自古詩人皆好酒,其實自古武人也同樣好酒,上古的夏育、孟賁、傳說中黃帝的大將力牧,以及春秋時代薛熾、養由基等都是好酒的武士。西楚霸王項羽和劉邦的大將樊噲的海量,更是盡人皆知的。武人的好酒,是因酒而表現出他們的豪爽氣概和尚武精神,借酒寄託他們的情懷。然而,更重要的是酒還成為他們創造超絕武功的“靈漿”。清代有名的傅家拳的創始人傅青主就是在醉中造拳的。
傅青傑,名山,字青主,別號僑黃。生於一六0七年,卒於一六八四年。山西陽人。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詩人、學者、畫家和愛國志士,同時他還精於武功。據《石膏山志》載:清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春,他借子傅眉到天空寺與寺內主持道成法師演示打坐和五禽戲,並傳授給當地名士吳成光,接著又傳授給寺內和尚。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父子隱居期間,被何世基請至義塾講學傳武,遺留“傅拳”。其拳式動作名稱與太極拳相似,又別於太極拳。1985年在武術挖掘整理中,由蔡承烈獻出《傅拳譜》手抄本。1988年出版了《傅山拳法》一書,豐富了我國武術寶庫。
傅山留下的拳法,已經成為一個流派。而他的武功更是和他的繪畫結合在一起。據傳:他作畫時總在酒酣之後,獨處一室,舞練一番,這才乘興作畫。
傅青主在醉中舞拳,進入一種物我兩忘、神與物游的境地,然後又將這種人體文化的感悟,形諸筆墨,因而他的畫具有一種山雨欲來的肅殺之氣和靈動飛揚的韻味,而他的拳法又具有了一種醉態。酒、畫和武術,在他身上融為一體,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傅青主在醉中造拳,以醉態入武術,在現代和古代武術中,都有先例可循,“醉八仙”和“醉拳”、“醉劍”就是極重要的武術套路。

醉拳、醉劍一一酒與武術的具體結合
“醉拳”是現代表演性武術的重要拳種,又稱“醉酒拳”、“醉八仙拳”,其拳術招式和步態如醉者形姿,故名。考其醉意醉形曾借鑑於古代之“醉舞”(見《今壁事類》卷十二)。其醉打技法則吸收了各種拳法的攻打捷要,以柔中有剛,聲東擊西,頓挫多變為特色。作為成熟的套路傳承,大約在明清時代。張孔昭《拳經拳法備要》即載《醉八仙歌》。醉拳由於摸擬醉者形態,把地趟拳中的滾翻技法溶於拳法和腿法。至今其流行地區極廣,四川、陝西、山東、河北、北京、上海和江淮一帶均有流傳。

中華武術與酒的結合(二)

作為一個獨特的富於表演性的拳種,以其不同的風格特色分有三大類:一類重形,多以模擬滑稽可笑的醉態為主;一類重技,在“醉”中發展攻擊性技巧,即是三指象杯的動作,亦藏扼喉取睛的殺著;再一類是技、形並重,既有醉態的酷肖,又有技法的凌厲。不管那一類,都要掌握形醉意不醉,步醉心不醉。醉中有拳,拳法似醉,拳法的核心在於一個“醉”字,以醉取勢,以醉惑人,以醉進招。其手法有刁、拿、采、扣、劈、點、摟、插等,以刁、點、摟、扣為主;腿法有蹬、彈、勾、掛、纏、踹、撩、踢等,以勾、掛、纏、踢為主;步法有提、落、進、撒、碎擊、碾、蓋等,以踉蹌步(即醉步)為主;眼法有視、瞧、藐、瞟;身法有挨、撞、擠、靠等,這四種身法要渾成有力;跌法分佯跌、硬跌、化險跌三類;練法要求神傳意發,心動形隨,步碎身活,形神合一。要練到周身“無一處懼打,亦無一處不人”,挨上就著力,出手就制敵;用法講究眼捷手,快,形醉意清,隨機就勢,避實就虛,閃擺進身,跌撞發招。
關於醉拳,有一個歌訣:“顛傾吞吐浮不倒,踉蹌跌撞翻滾巧。滾進為高滾出妙,隨勢跌扑人難逃。”這個歌訣對醉拳的特點進行了準確而生動的概括。醉拳中的關鍵在一個“醉”字,而這種“醉”僅是一種醉態而非真醉,在攻防中,踉踉蹌蹌,似乎醉得站都站不穩,然而在跌撞翻滾之中,隨勢進招,使人防不勝防。這就是醉拳的精妙之處。
正因為醉拳在形態動作中一副醉態,所以就把地趟拳法一些技巧很自然地溶合進來,以跌扑滾翻動作的運用較多,主要動作有撲虎、栽碑、撲地蹦、金絞剪、盤腿跌、烏龍絞柱、鵲子翻身、鯉魚打挺、剪腿跌、拔浪子、折腰提、跌叉、竄毛、磕子、小翻、單提等。
醉拳套路有多種:“醉八仙”,以模擬呂洞賓、鐵拐李、張果老、韓湘子、漢鍾離、曹國舅、何仙姑和藍采和等八仙道家神化的形姿和武藝為特色,動作名稱多以這些人物動作特點創編。如“呂洞賓劍斬黃龍、”,“韓湘子橫笛”、“張果老倒騎驢”等。“太白醉酒”的套路則是以模擬唐代詩人李白的形姿為主;“武松醉酒”、“燕青醉酒”、“魯智深醉打山門”等套路,則以《水滸傳》英雄命名,自然更顯示了醉拳深厚的內涵,使其不同於一般武術拳種。
“武松醉酒”一套,來源於《水滸傳》中兩段描寫武松的文字,一是“景陽崗武松打虎”,一是“快活林武松醉打蔣鬥神”。前者武松是真醉,後者則是似醉而實醒。就文學家而言,是就《水滸傳》的藝術性而加以研究評述,而作為武林人士,卻從中受到啟發,為豐富拳術套路進行創造。
中國武術是獨特的東方人體文化之一種,東方人體文化的核心是身心一元論,要求內外五關俱要相合,外五關即“手、眼、身、步、勁,氣內五關即:“精、氣、神、力、功”。扶醉上崗打虎的武松,在這一場人獸搏鬥中,充分顯示了他內外五關的功夫。
武松打虎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老虎逞凶,醉者武松防禦。吊睛白額猛虎首先施出了它一撲、二掀、三剪的看家招數,醉者武松面對老虎的凌厲攻勢,連續躲閃,以武學“讓其鋒銳,攻其疲憊,”的戰術先求自保,之後再伺機而攻。第二階段是人虎搏鬥相持。武松逢閃必進,守中有攻。他拿棒在手,雙手掄起,劈打老虎,不想誤中枯樹,梢棒折斷。武松只能徒手與猛虎相鬥,更顯示其拳法、腿法的功夫。
第三段是武松反攻取勝,徒手力斃猛虎。這一段充分顯示了武松的神威武勇,他一見老虎顯出疲相,立刻迎上掀虎、捺虎、踢虎、打虎、斃虎!
明代學者李卓吾曾在《水滸》眉批寫道:“一副打虎圖,活虎活人,俱在眼前。”
“快活林醉打蔣鬥神”中的武松,雖然也喝了不少酒,但他卻沒有醉,隻身迎強敵,而且知道蔣鬥神武藝了得,“三年上泰岳爭跤,不曾有對”,“那廝不說長大,原來有一身好本事,使得好棍棒,拽拳飛腳,相朴為最。”不知他的門道路數的武松,自然要謹慎小心。武松佯醉動拳,用的完全是醉拳的招法,特別發揮的是醉拳的跌法與腿法。武松發以醉拳出手,就可以摸清蔣的路數,以便擊敗他。他以醉態,大用醉拳三跌法、身法,都是為了戰勝強敵。醉拳外形特點是“身范兒,如狂似顛,步趨兒,東扯西牽”(《醉八仙歌衍。其跌法則有“挨、傍、擠、靠”,、“乘虛勢”的技擊特長。正如拳諺所謂:“乘虛而入好用機,見勢隨之跌更奇,一跌連踹何處去,千斤重體似蝶飛。”武松前顛後僵,東倒西歪,形態醉極,但神意不醉,以醉詐敵,以跌迷敵,使蔣難辨真假,一時摸不著武松的路數。這一趟“醉跌”為後面的玉環鴛鴦腿的巧踢妙用作了充分鋪墊。
“醉拳”的腿法極重,中國武術素有“南拳北腿”之說,以勾、掛、纏、踢為妙用的醉拳腿法,在武松醉打快活林中顯示了神威。《水滸傳》第二十九回中,武松與蔣忠大斗,武松佯醉詐敗,掉頭便走時,“突然轉身,卻先飛起左腿,踢中了,便轉過身來,再飛起右腿,直飛在蔣鬥神額角上,踢著正中,望後便倒。”
在關鍵時刻,“玉環鴛鴦腿”發揮了威力,這威力顯示醉拳形醉神不醉、身醉腿不醉的特色。雙腿連環,左右開弓,顯示了腿法的平穩。武鬆起腿時,重心掌握變換自如,根底堅實才能左中,右鏇隨之又中,同時顯示了醉拳腿法的刁鑽:武松的第一腿是後挑腿(左腿),醉敗中,不轉身而突然後挑一腿,自然令追者防不勝防,而正在蔣鬥神招架之際,武鬆緊眼著已踢出第二腿(右腿),這是難度極大的“飛轉身迴旋踢”,左腳沾地身子即立鏇右轉,借飛轉身騰躍力,右腿循弧鏇腿,快速而角度多變,神妙而出人意料,腿腿相連如環,前後相伴似鴛鴦,怎不讓蔣鬥神中腿!沒有高超的彈跳、平衡能力和紮實的腰腿功夫是發不出玉環鴛鴦腿的;這一腿踢中蔣鬥神額角,亦即祖竅穴位,而且是凌空急速擰轉中踢出的,力猛異常,全身之力量、重量皆集中在腿上,而又恰中額角,怎能不使身高馬大的蔣鬥神“望後便倒”,“在地下告饒”呢。對於武林人士來說,這些具體而主動的描寫,也為豐富醉拳的套路、技法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參考。

中華武術與酒的結合(三)

除了醉拳之外,還有醉劍。劍術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而且附麗著豐厚的文化內涵。它被奉為百兵之君,它曾經被尊為帝王的權威的象徵,神佛仙家修煉的法器,更成為文人墨客抒情明志的寄託,也是藝術家在舞台上表現人物,以舞動人的舞具。直到今天,劍更成為各階層中國老百姓健身的最富民族色彩的體育器材。一種在新石器時代生產的古老兵器,至今在大眾手中舞練,在全世界恐怕也只有劍器吧。正因如此,有人說中國有一個內涵極為豐富而悠久的劍文化體系,而酒文化同樣浸潤其間。
劍是一種相當古老的兵器,大約在石器時代向銅器時代過渡的時期,就有了劍器的發明創造,從出土文物可以看到,用細長石薄片嵌入獸骨兩側的“石刃劍”。這種石劍體積很小,只有三寸多長,只有劍的雛形,還起不了兵器作用,可能只是生活用具。銅器時代劍器開始風光一時,西周以來的“銅劍”在合金、冶鑄、津煉、鍍面、花紋、形制等方面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而劍作為天子、諸侯的權威的象徵,也開始了自己獨特文化中的內涵和外延。劍的舞練形式的記載也很早。“子路戎服見孔子,仗劍而舞。”(見《孔子家語》)“執其乾戚,習其俯仰屈伸,容貌得莊焉。”(見《札記·樂記》)可見舞劍作為一種樂教習禮的教程,大約在西周已經開始形成。
劍術經過一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形成了極為豐富的人體文化財富。就其套路而言,有太極劍、太乙劍、八仙劍、八卦劍、七星劍、三才劍、三合劍、純陽劍、十三劍、六合劍、武當劍、昆吾劍、達摩劍、文殊劍、青萍劍、青龍劍、青虹劍、飛虹劍、峨崛劍、崑崙劍、龍形劍、蟠龍劍、雲龍劍、龍鳳劍、螳螂劍、通臂劍、綿袍劍、穿弗劍、奇行劍、連環劍、白鶴劍、金剛劍、子午劍、降魔劍等等。這些劍術套路有單劍,有雙劍,有用長穗,有用短穗,有單手運使的劍,有雙手運使的劍,有正握走勢的劍,有反握走勢的劍,有單人獨練的,也有雙人對練的,名目繁多,形式不一。但就劍術體勢而言,可歸為四大類。
一曰工架劍:架勢規整,劈、刺、洗、砍、撩、挑、點、崩、擊、斬、抹、勾、掛。各種劍術招勢清楚洗鍊規範明確,是練劍者的基本訓練。一招一勢,端端正正,形健骨整。
二曰行劍:此類劍運動特點是多走勢,少停勢,縱橫揮霍,流暢無滯。
三曰綿劍:它的特點是柔和蘊藉,緩緩不斷,自始至終,如圓圓無垠,連綿相屬,太極劍中的不少流派的劍術皆為綿劍。
四曰醉劍:這是酒文化浸潤的劍術,它的風格獨特,深受人們歡迎,尤其適於表演,多為戲曲、舞蹈藝術吸收。它的運動特點是:奔放如醉,乍徐還疾,往復奇變,忽縱忽收,形如醉酒毫無規律可循,但招招勢勢卻講究東倒西歪中暗藏殺機,撲跌滾翻中透出狠手。劍器作為一種武器早已從戰場上消失了,現在劍器主要是一種健身器械,而劍術已經純粹是一種和舞蹈結合起來的表演項目。而醉劍由於它那如醉如痴,往復多變和動作極強的特點,在舞劍中更占據著一個特殊重要的地位,如電影《少林寺》中的醉劍就是。在1980年第一屆全國舞蹈比賽中獲得創作二等獎、表演一等獎的獨舞《劍》,就是利用醉劍的動作素材創作的。該劍舞通過借酒消愁,醉後舞劍,表現了劇中人物空懷絕技、報國無門的悲憤心情。表演者張玉照運用醉劍的“擺浪”技巧,以及結束時空中轉體的一劍砍掉燈台的表演,揚劍直指雲霄的靜止造型等,顯示了醉劍藝術的獨特的感染力和創作者的巧妙構思,以及表演者的高超技藝。
除醉拳與醉劍之外,還有醉棍。醉棍是棍術的一種,它是把醉拳的佯攻巧跌與棍術的弓、馬、仆、虛、歇、鏇的步法與劈、崩、掄、掃、戳、繞、點、撩、撥、提、雲、挑,醉舞花、醉踢、醉蹬連棍法相結合,而形成的一種極為實用的套路,傳統醉棍流傳於江蘇、河南的《少林醉棍》,每套36式。這裡就不詳加介紹了。
醉拳醉劍以及醉棍,作為極富表演性的拳種,它產生的機制,鮮明地表現了東方人體象形取意的包容性和化腐朽為神奇的特點。象形取意本是人類在取法自然中的自強手段,中國武術的象形取意有四種表現,一是模擬一種傳統文化背景下深藏民心的精神,如對龍的模擬是此種,另如武技和舞姿動作中的“單鳳展翅”、“仙人指路”、“韋陀獻樣”都是此類;另一種則是對禽獸體能的象形取意,如戲曲武功的“虎跳”、“鏇子”、“鵲子翻身”等;第三種是根據武術攻防規律,選取摹仿具有攻防功能的動作和形態編制的套路或招法,“螳螂拳”、“蛇拳”都是此類;醉拳的產生則是第四類象形取意。不可否認,醉酒是一種不正常的體態,然而東方人體文化卻能化醜為美。醉拳不只有特殊的攻防價值,而其觀賞性尤為人喜愛,“醉拳”、“醉劍”、“醉者戲猴”、“醉棍”不只是武術中的表演項目,根據這些素材創作的電影《大醉拳》和舞蹈《醉劍》都曾經是深受歡迎的節目。

醉打描寫的藝術魅力

酒與武術技擊關係之密切,也可以從藝術描寫中得到進一步印證。例如《水滸傳》,幾乎是無打不寫酒,有酒必寫打。為什麼?是閒筆么?是點綴么?不是。那么,道理何在呢?在武打中,他們的生命不能不活躍地顯示出力量;不能不需要激動,甚至衝動;不能不需要冒失,甚至冒險;不能不需要強烈的動作,強烈的烘托,強烈的渲染,強烈的衝突。於是乎,為了生動地寫好這類打鬥,施耐庵從“杏花村”,請來了這一令人感奮激發的物質材料一一酒。以武松、魯智深這樣的血性男兒,以武松、魯智深那樣驚心動魄的打,非有酒以壯聲色不可!《水滸傳》第四回有幾句話單說那酒:“常言酒能成事,酒能敗事。便是小膽的吃了,也胡亂做了大膽,何況性高的人?”酒能添壯士英雄膽,端的是道破了施公為什麼請“酒”的良苦用心。
施耐庵以酒托打,以打寫人,提供了讀者的心理效應、審美趣味和欣賞習慣的準備。這類在武打中出現的酒,已不是生活瑣事了,而是獲得了生命,獲得了動作性、形象性與幽默性,成了戲劇衝突和好漢們鬥爭生活的高度藝術概括。從藝術欣賞角度看,醉打之美,美於單純的打。因為它更加趣味盎然地感性地顯示了人的本質力量。上年紀的人也許還記得,舊日酒肆門口常有一副對聯,其上聯曰“醉里乾坤大”,我說,《水滸》的醉打裡面“乾坤”更大。這乾坤,是藝術的乾坤,深入其中,雖不飲那瓊液流霞,已使人有悠悠然的醉醺之感了。
首先,有一種勇氣感。景陽崗一節不從打虎落筆,偏從喝酒開篇。十五碗酒使人感到武松非凡的氣質和英雄的氣概,為打虎作了充分的鋪墊。所以他在山神廟前看到虎害印信告示時,想到身為好漢,難以轉去,乘著酒興,一隻手把胸膛前袒開,踉踉蹌蹌直奔崗上,醉打老虎!這就把武松赤手空拳打虎的勇氣烘托出來,引起讀者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心理震盪。“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是在“長空飄絮飛綿”的大雪之天,施耐庵大匠運斤,舉重若輕,選三、兩件道具:“花槍挑了酒葫蘆”,來表現“打與醉”。這實在是“力加詩”的境界。這場醉,這場打美極了,浪漫極了,雅極了,也激烈極了。一支花槍,一葫蘆酒,一場大火,一挺槍,一把刀,三條仇人性命!雖然,他認清了他腳下的路,他再也不彷徨、猶豫、幻想了,他只有一條路:逼上梁山了!當讀者似乎看到他肩頭的挑著酒葫蘆的花槍,把紛揚大雪、嚴凝霧氣逐漸溶化了時候,不由得不去探索、追求人生價值的深邃哲理。
其次,有一種豪氣感。魯提轄自上五台山淨了頭髮,本來也應“淨”了“凡”心;入了空門,本來也應“空”了嫉惡如仇的念頭。可是他偏生不安穩,第一次喝了酒,捕入寺院醉打山門,第二次,“吃得口滑”之後,又喝了一桶,一膀子扇了山亭,又打得“那尊金剛從台基上倒撞下來”!是的,面對那黑暗的社會,一串梵珠怎能使他安心,一部佛經怎會讓他平靜?他“指定·天宮,叫罵天蓬元帥;踏開地府,要拿催命判官”!他寧可做“裸形赤體醉魔君,放火殺人花和尚”(見書第四回),也不要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而是讓他“笑揮禪杖”、“怒掣戒刀”、“砍世上逆子誨臣”去了!在花和尚的豪飲豪打面前,任何自身的渺小和平庸,難道還不應該擺脫,克服和淨化么?以上,便是醉打的一種美的形態,是現實肯定實踐的重要形式;當然也還有另一種形態,則是一種比較輕鬆的形式。武松大鬧快活林,施公於一路之上,把十二三家酒店串成一根線,讓英雄一路飲去,悉心造成了一個引人入勝,大快人心的妙境。在快活林酒店,武松圍繞著打酒、嘗酒、換酒、鬧酒、潑酒、將蔣妾和兩個酒保捺入酒缸等一系列惡作劇行為,辛辣地嘲弄了與官府串通一氣,不可一世的惡霸勢力!最後鬧而成打,武松醉拳出手,迫使“打遍天下無敵手”的蔣鬥神在地上連叫“好漢饒我!休說三件,便是三百件,我也依得”!更大膽的,作家還把神聖不可侵犯的聖旨御酒作為好漢們的醉打時可以任意挪揄、擺弄的對象,“活閻羅倒船偷御酒”寫陳太尉責十瓶御酒,“赦罪”丹詔到梁山招安,阮小七與水手們把御酒一飲而盡,換上十瓶水酒,還放水差點淹死太尉!表現了好漢們對投降的否定,間接地顯示出對好漢們起義到底的肯定。至於周通醉入銷金帳,被喝得八分醉的魯提轄騎在地上痛打一頓,武松大醉如泥,酒後無德,砍狗入水,醉臥雪塘,被白虎山的孔氏弟兄吊打一頓,則構成了否定型的滑稽,表現了好漢們將愉快地和自己的過去訣別。
綜合地看施公寫醉打最大的藝術特色,乃是拳形合一。這點在“醉打蔣鬥神”中表現尤為突出。宋·歐陽修曾說過:“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也。”武松醉酒之意亦不在醉,在乎打也!表面上看,他“前顛後偃,東倒西歪氣但實際是形醉意不醉,步醉心不醉。這一場打以醉為形,武松著實地動了腦筋,施公也頗費了一番心思:其一,他與蔣忠素不相識,他以醉試探蔣忠實力虛實,“武人一伸手,便知有沒有”,這樣可以勝不露色,敗不慌神,進退自如,避免給施恩帶來惡果;其二,他與蔣忠素無冤仇,只有醉鬧事,以佯醉來激化矛盾,把醉當作打的引爆線;其三,打的地點是快活林酒店,以醉為由,便於發揮,其四,從書中描寫看,武松擅長醉拳。醉系障眼法,用以迷惑對手,實際他只是“帶著五七分酒,卻裝做十分醉的”,跌跌撞撞,飄飄忽忽之中,藏機關殺手,寓攻防技擊。果然蔣鬥神上當了,“先欺他醉,只顧趕將入來”,在難以逆料之中,頃刻之間已被制於未防。
《水滸傳》高超的醉打描寫,便酒文化與武術文化水乳交融,形成一種影響深遠的民族風格,它不只是現實世界的嚴肅或輕鬆的反映,拳形合一的藝術表現,而成為表現故事,塑造人物,顯示武功的巧妙載體。
(附記:文中關於醉打藝術一節,參考和引用了王資鑫先生的《醉打的藝術魅力》一文)